转眼到了二月底,积雪已化,地面冒出了点点新绿。
新厂区的第一期工程顺利封顶,设备也陆续到位。加工车间的玻璃窗透着明亮的光,贴标间、灌装间、封罐间,各就各位。厂区外围还没完全收拾干净,但主结构已经具备试运行的条件。
这一天,全村人仿佛都来了。
祠堂的大喇叭早上六点就开始播:“今天上午十点,蜜果牌新厂区试运行启动仪式,全体工人、合作社成员、村干部到场参加。”
陈鹏飞一早就换上了他那身干净的灰色工装,站在厂区门口指挥安排。
“操作班按组集合,设备安全员按片到位,工段长点名、入岗,全流程测试,不能出一点错。”
“今天不是热闹,是验账,是咱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试水’。”
芳兰带着女工队伍也到齐了,个个戴着统一头巾、袖套,手拿笔记本和流程表。
“我给大家分工,老工人负责主流程,新工人跟班观察,谁有疏漏,谁负责回炉再培训,不合格的岗位,宁愿空着也不冒进!”
这阵仗,比省台来采访那次还大。
十点整,陈支书和镇里派来的产业办干部一起按下厂门前那只大红按钮。
“蜜果牌加工厂·试运行,正式启动!”
掌声雷动。
随后,整套工艺流程启动:第一道是果子分拣,女工按颜色、大小将山楂、苹果、橘子分类;第二道是洗果、切块,流水线传送到锅灶旁边;第三道糖煮、杀菌、装瓶、封罐、贴标,所有流程不再是以前一桌一灶,而是分区作业、集中操作。
陈鹏飞站在操作台前,看着一瓶瓶罐头顺着轨道被传送到贴标台,他眼圈竟有点泛红。
“鹏飞,操作间那边标签出了点偏差,我让小芳停线调整。”芳兰低声提醒。
“好。”他点头,“标准是线,不是人情。”
到了下午,第一批试运行罐头共计完成400瓶,蜂蜜灌装120瓶,全流程用时较预估缩短40分钟,合格率达到97。5%。
这一成绩出炉,陈支书忍不住笑着拍了拍陈鹏飞的肩:“你们这一票人,是真能干。”
晚上,厂区会议室灯火通明。
陈鹏飞站在台前,对全体员工做了第一次正式的厂务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陈家村第一批标准化产品线试运行。”
“这不是我干的,也不是某一户人家的事,是全村人一起干出来的。”
“我知道,这一年,咱村人吃了不少苦,有人误解,有人犹豫,但今天你们看到结果了:罐头真能做成商品,蜂蜜真能装进超市。”
他顿了顿,眼神扫过人群。
“从明天起,新厂区试运行进入稳定阶段,接下来的重点不是赶热闹,是保标准、保质量、保信誉。”
“我们不能让这个‘蜜果牌’,只红一季、只红一村,它要能走得出去、留得下来、靠得住。”
掌声再次响起,这次是真正从骨子里鼓起来的掌声。
……
试运行的第一周,订单便如雪片般飞来。
镇供销社下单500瓶,市展会办公室打电话预订试销样品,甚至有邻县企业来人参观后提出联营意向。
陈鹏飞不急。
“订单不是问题,节奏才是关键。”
他设立了“接单委员会”,由村干部、合作社成员、工人代表三方组成。每一张大单需经过预算、人手测算、物料核算之后才批复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