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货车准时来村里提货,工人们排队把包装好的罐头一箱箱抬上车。临上车前,陈鹏飞拍了拍驾驶员肩:“麻烦您,路上一定慢点,到了卸货也多看看,咱这是头一批,不出岔子最重要。”
司机点点头,笑着说:“放心,这些货装得比我家娃都稳。”
车开出村口那一刻,陈鹏飞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
那一车罐头,像是把整个陈家村的脸,送到了城市的货架上。
这不仅仅是销售,更是一场集体尊严的远征。
当天下午,市里超市总部来电,说“蜜果牌”产品到货及时、标签齐整、包装新颖,要求每周固定发货一批,同时希望尝试推出联名“村庄品牌周”活动。
陈鹏飞一口应下,转身就在村里大队部挂了一条通知:
“蜜果牌品牌周筹备组成立,村民可报名参与现场讲解、展台管理、顾客互动,补贴按小时计,每小时三块,包饭。”
第一天就有二十多人报名。
大家都说:“这不是去摆摊,是去代表咱村露脸。”
芳兰提议,在活动中设置一个“罐头制作体验角”,让顾客亲手贴标签、拧瓶盖,提升参与感,也让更多人知道这些食品是怎么从山里一步步走出去的。
林璐璐主动承担设计海报和展台布置,陈东则负责对接超市配送和调货环节,连一直在家务农的刘秀华都摩拳擦掌:“你们让顾客来体验,那贴标我去教!”
气氛热烈,干劲十足。
活动开始当天,超市展台前围满了人。
陈家村的展位布置得温暖质朴,红木色展台、棉布横幅、蜂蜜展示架一字排开。展台右侧,一张老旧木桌上放着热水、蜜勺、小瓷杯,还有两罐试吃罐头。
“您好,想试试我们的山楂罐头吗?”
“这个蜂蜜是我们村自己养的,春蜜口感温润,适合泡茶。”
芳兰站在展台中间,穿着印有“陈家村”字样的布围裙,笑容平静而亲切。
顾客们尝了一口罐头,许多人眼睛一亮:“这个甜度真好,怎么没以前那些罐头那么腻?”
“我们不用勾兑糖浆,只用最初煮果子出来的原浆。”她回答得干脆。
有位家长带着孩子参与贴标体验,孩子贴得歪歪扭扭,正要撕下重贴,芳兰却微笑着说:“没关系,这就是你做的专属罐头,回家吃的时候能看到你亲手贴的。”
“真的吗?”孩子眼睛一下亮了。
她点头:“是真的,能吃出你的骄傲来。”
这场活动持续了一整周,销售额超过了以往三个月的销量。超市方连夜追加订单,还提出合作意向,想开辟“村庄合作专区”,邀请陈家村常驻推广。
而陈家村人的身影,也第一次真正融入到了城市的节奏里。他们不是来求人,而是带着自己的东西,自己的骄傲,站在最亮的货架前。
活动结束那天,大家合影留念。
背景是挂着“蜜果牌”标志的大展板,旁边是空空的罐头箱,一排排整齐码着已售罄的产品标签。
陈鹏飞站在最左侧,手搭在陈东肩上,眼神看向镜头,笑容坦然。
照片挂在厂区办公室墙上,旁边写着一行字:
“从乡村出发,走进万家。”
回村路上,芳兰靠在座椅上打了个盹。车窗外是一路油菜花开的春天,陈鹏飞看着她疲惫却安心的模样,忽然轻声说:
“兰子,你说——如果哪天我们能开一家自己的乡村品牌馆,让全国的人都能吃到我们的东西,信我们的牌子,会是啥样子?”
她没睁眼,只低声回了句:“那时候,我们就真的走完了这条山路。”
车轮碾过乡间水泥路,车厢里静静的,只剩下轮胎与土地碰撞的声音。
那不是离开的声音,那是归来的声音。
是一个村庄,走出去了,也带回了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