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飞盯了好久,才低声念了一句:“咱村的名字,真的印在牌子上了。”
芳兰进来,看见他出神的模样,走过去搂了他一下:“怎么了?”
陈鹏飞回过神来,把那张纸递给她:“你看看——咱家的果子和蜜,以后就得印这个牌子出厂了。”
芳兰看了一眼,沉默良久,忽然说:“咱是不是得买个小印刷机回来?那标签都是贴手的,太慢了。”
陈鹏飞一愣,随后笑出声:“你管得真细,我还真没想到。”
“你光顾着当陈厂长了,忘了我李主任才是真盯现场的人。”芳兰得意地说。
两人笑了一阵,窗外又响起了远处广播站的声音,播放着县广播里一档新节目:
“今天的‘乡村故事汇’,我们将介绍陈家村产业振兴的真实经历……”
陈鹏飞放下笔,靠着墙躺下来,望着屋梁轻声说:“我忽然感觉,这不是我们家在干事,是整个村子都活了过来。”
芳兰也靠在他肩上,望着窗外星星闪烁:“是啊,日子……越过越像样了。”
屋里灯光温暖,屋外秋虫低鸣,罐头的甜香还没散尽,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陈家村,正在大步向前走着。
接下来的几天,陈家村的日子仿佛被人按了快进键。
商业局安排的“蜜果牌”统一包装设备第一批已运抵镇上,陈鹏飞亲自带着陈东和村里两个青壮去了镇物资仓库验货。他站在那堆堆叠整齐的纸箱前,心里一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鹏飞,这些是第一批市里批下来的支持物资,”白主任递过一张清单,“你们陈家村是头一家,市里这次是玩真的,如果成了,明年就要把‘蜜果牌’推到整个县,甚至区域农博会。”
陈鹏飞双手接过清单,一字一句看完,然后抬头认真道:“我们不敢保证百分百完美,但一定不丢人。”
“那就好,”白主任拍了拍他肩膀,“镇上已经安排了专员对接,咱这批产品,下周开始在镇供销超市上架试销。做得好,下一步就进市里的‘新农优品展区’。”
……
回村的路上,陈鹏飞一路无话。他看着沿途熟悉的山路、秋风吹黄的庄稼地,忽然觉得这些看似没变的土地,其实早已悄悄生根发芽出了新希望。
“哥,咱这村真有点样了。”陈东感叹。
“还早。”陈鹏飞淡淡一笑,“才刚拉线而已,接下来,是怎么保住线、跑出路。”
陈东点头:“我知道了,咱得干实事,不整虚的。”
“记住这句话。”陈鹏飞说完,拍拍陈东的肩。
……
村里也没闲着。
罐头组这几日几乎是三班倒。芳兰一边要指导新来的年轻姑娘操作贴标机,一边还得教老人怎么分拣果子,细到标签方向、糖水浓度、杀菌温度,样样亲自过目。
“李主任,这批标签泡水时间短了,贴上起泡了。”
“重新弄,全厂停一小时也得弄好。”芳兰一锤定音。
“兰姐,那些媒体下周又要来,咱是不是得先留几箱当样品?”小芳跑过来低声提醒。
“当然得留。”芳兰看了眼纸板箱上贴着的“媒体展示用”红纸条,“这几箱是咱村脸面,不能马虎。”
屋外,陈奶奶坐在凳子上削苹果,几个孩子在旁边跑来跑去。刘秀华走过来递了瓶水:“兰子,你最近太猛了,歇口气,别累着。”
“这不快上架了嘛,再拼一把。”芳兰笑着说。
“你和鹏飞现在,可真是我们村的顶梁柱了。”刘秀华感慨。
芳兰擦了把汗,低声道:“不敢当。我们就是想着,不让陈家村再回到那种看天吃饭的日子。”
……
一周之后,镇供销社正式设立“乡村振兴·蜜果牌专区”。
这天,陈鹏飞带着第一批装箱的蜂蜜与水果罐头,踏进供销社新开的展区。几十瓶色泽清亮的蜂蜜、晶莹剔透的山楂罐头在灯光下排成一列,旁边则是陈家村手工制作流程的介绍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