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中国历代的名人 > 第4章 赵高(第1页)

第4章 赵高(第1页)

赵高:秦朝覆灭背后的权谋幽灵

一、赵高的生平轨迹

.早年身世与入宫

赵高的身世,犹如笼罩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团迷雾,充满了诸多谜团与争议。目前,关于他的出身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赵高是赵国宗族远支,其家族在秦灭赵的过程中遭遇了巨大变故。他的父亲因秦赵两国的争战而离世,母亲则被秦国将士俘虏,沦为奴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赵高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屈辱,家庭的破碎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也激了他对权力和地位的强烈渴望。

另一种观点则指出,赵高是秦国宗室远亲。尽管身为宗室成员,但或许由于家族旁支的缘故,赵高的生活并不优渥。不过,这种特殊的身份仍为他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和资源,使他有条件接触到秦国的文化和法律知识。

无论哪种出身,赵高的童年都与母亲的服刑经历紧密相连。母亲在服刑期间的遭遇,让赵高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法律的威严。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也使他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赵高勤奋刻苦地学习法律知识,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他很快便精通了秦国的律令。

凭借对法律的精通,赵高获得了入宫的机会。初入宫廷时,他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宦官,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善于察言观色的本领,很快便在宫廷中崭露头角。他深知在宫廷中生存的法则,懂得如何迎合上级的喜好,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他逐渐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和信任,为自己的仕途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宫廷的初始经历中,赵高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谨慎。他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宫廷中的政治动态,寻找着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正是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使他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秦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初入仕途与受宠

进入宫廷后,赵高凭借着对法律的精通和自身的勤奋努力,很快在众多宦官中脱颖而出。他深知在这权力交织的宫廷中,唯有不断展现自己的才能,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于是,他每日都认真处理宫廷中的各项事务,对秦国的律令更是倒背如流,遇到问题总能迅准确地依据法律条文给出解决方案。

秦始皇对法治极为重视,在听闻赵高的才能后,便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宦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秦始皇现赵高不仅法律知识扎实,而且做事认真负责、细致周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秦始皇提拔赵高担任中车府令这一重要职务。中车府令负责掌管宫廷车马,虽然在秦的官制中并非高官,但在宫廷车驾中却扮演着皇家领班的角色,能够时常陪伴在秦始皇身边。这一任命,让赵高有了更多接近权力核心的机会。

成为中车府令后,赵高更加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他不仅将宫廷车马管理得井井有条,还苦练驾车技术,很快便拥有了一手高的驾车本领。每次秦始皇出行,赵高都能稳稳地驾驭马车,确保行程的安全和顺畅。他的出色表现,进一步赢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和赏识。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让赵高教导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赵高深知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导胡亥的工作中。他根据胡亥的性格和学习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法律知识,让胡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导过程中,赵高还善于揣摩胡亥的心思,投其所好,与胡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胡亥对赵高的教导十分满意,对他也越来越信任和依赖。

然而,赵高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犯下重罪,按律当严惩。但秦始皇念及他平时的表现和才能,最终赦免了他。这次经历让赵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追逐权力的决心。他明白,只有紧紧抓住秦始皇和胡亥这两棵大树,才能在宫廷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下去并不断攀升。

此后,赵高更加小心翼翼地行事,一方面继续以出色的表现赢得秦始皇的信任,另一方面用心维护与胡亥的关系。他时刻关注着宫廷中的政治动态,为自己的未来谋划着。在秦始皇的信任和胡亥的依赖下,赵高在秦朝的政治舞台上逐渐站稳了脚跟,为日后更大的权力野心奠定了基础。

.沙丘政变的策划与实施

公元前o年,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五次东巡。此次东巡,他带上了最小的儿子胡亥,丞相李斯也一同随行,而赵高凭借着秦始皇的宠信,以中车府令的身份负责车驾事宜。秦始皇此次出巡,除了彰显帝国的威严,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他渴望自己的生命能如他所建立的帝国一般长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命运弄人,秦始皇不仅未能寻得丹药,反而在行经沙丘的途中感染风寒,病情迅恶化。秦始皇一生统摄宇内,刚猛果决,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却一直犹豫不决。直到弥留之际,他才终于意识到必须确定继承人,于是命赵高拟定遗诏,让远谪边地的长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就是暗示扶苏继承皇位。遗诏写好封好后,秦始皇将其交给赵高,让他派人送往扶苏处。

但赵高却心怀鬼胎,他深知扶苏为人宅心仁厚,且与蒙恬关系密切。一旦扶苏即位,蒙恬等忠臣必定会得到重用,而自己则很可能会失去现有的权势和地位。于是,赵高私自扣压了遗诏,开始谋划一场惊天阴谋。

赵高先将目标锁定在了胡亥身上。他深知胡亥年轻幼稚,贪图享乐,容易被操控。赵高找到胡亥,劝说他矫诏篡位。他对胡亥说:“皇帝驾崩,没有留下分封诸位公子的诏令,却单独赐给长子扶苏遗诏。扶苏一到,就会登上皇位,而您却连尺寸的封地都没有,这该如何是好?”胡亥起初还有些犹豫,认为这样做违背道义。但赵高进一步蛊惑道:“做大事就不能拘泥于小节,此时若不抓住机会,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在赵高的一番劝说下,胡亥最终动了篡位之心。

然而,要实现篡位的阴谋,仅有胡亥的支持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配合。于是,赵高又找到了李斯。李斯一生追求功名利禄,将“仓中硕鼠”作为人生至境。赵高抓住李斯这一弱点,对他说:“扶苏即位后,必定会重用蒙恬,到那时您的丞相之位恐怕就不保了。而如果我们拥立胡亥为帝,您的地位和荣华富贵便能得以保全。”李斯起初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违背了君臣之道和国家大义。但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最终动摇了。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势,选择与赵高、胡亥合谋,成为了这场沙丘之变的帮凶。

接下来,他们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死扶苏。为了掩盖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消息,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辒凉车中,车队继续按照原定路线前行。每到一处,依旧像往常一样进献饮食,官员们也照常奏事,由赵高在车中假传秦始皇的旨意进行批复。同时,他们还在每辆车上都装上了腥臭的鲍鱼,以混淆秦始皇越浓重的尸臭,掩盖这个惊天的阴谋。

而另一支快马则向北方飞奔而去,将那道赐死的矫诏送到了扶苏手中。宅心仁厚的扶苏接到诏书后,悲痛万分,想都没想就准备自杀。蒙恬曾劝他核实诏书的真实性,但扶苏却认为父命不可违,最终还是拔剑自刎,割断了一个王朝最后的希望。

就这样,在赵高的精心策划和主导下,沙丘政变顺利实施。胡亥回到咸阳后,顺利登上皇位,成为了秦二世。而赵高也凭借着这场政变,成为了秦朝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开始在秦朝的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

.掌握大权与铲除异己

胡亥即位后,赵高因在沙丘政变中功劳巨大,被任命为郎中令,负责宫廷侍卫和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这一职位让赵高得以进一步接近权力核心,他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铲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控制朝廷,赵高指使胡亥更改法律,制定了更为严苛的刑罚。他告诉胡亥,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才能让臣民畏惧,从而确保皇位的稳固。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于是秦朝的法律变得更加残酷,百姓的生活也更加艰难。

在更改法律之后,赵高便开始有计划地诛戮宗室和大臣。他深知,这些人对胡亥的皇位构成了潜在威胁,只有将他们铲除,自己才能真正掌握大权。他在宫廷中安插了大量亲信,让他们监视宗室和大臣的一举一动,一旦现有任何不满或异动,便立即以谋反等罪名进行逮捕和诛杀。

许多宗室成员和大臣在赵高的陷害下,无辜丧命。他们有的被斩示众,有的被灭族,整个朝廷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赵高的行为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不满和反抗,但他们很快就被赵高镇压下去。在这场血腥的清洗中,朝廷中的异己势力被基本铲除,赵高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然而,赵高并不满足于此。他将目光投向了丞相李斯。李斯是秦朝的开国功臣,在朝廷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虽然在沙丘政变中,李斯与赵高合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赵高担心李斯会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于是决定设计陷害他。

赵高先是故意在李斯面前表现出对秦朝局势的担忧,劝说李斯向胡亥进谏,提醒他要关心朝政,减轻百姓的负担。李斯不知是计,便多次找机会向胡亥进谏。但此时的胡亥沉迷于酒色,根本不愿意听取李斯的意见。赵高趁机在胡亥面前诋毁李斯,说他心怀不满,有谋反之心。

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开始对李斯产生怀疑。赵高见时机成熟,便进一步诬陷李斯与其子李由通敌谋反。他派人收集了一些所谓的“证据”,并将李斯逮捕入狱。在狱中,李斯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但他始终不肯承认自己谋反。赵高为了让李斯认罪,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李斯最终被迫屈打成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公元前o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被夷灭三族。李斯的死,标志着赵高在朝廷中已经没有了对手。此后,赵高更加专擅朝政,他独揽大权,事无巨细都由他一人决定。胡亥则完全被他架空,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

赵高在朝廷中肆意妄为,他的亲信遍布各个重要部门。他通过操纵官员的任免和升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同时,他还对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民怨沸腾。在赵高的统治下,秦朝的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指鹿为马的闹剧与影响

随着赵高在朝廷中的权势日益膨胀,他的野心也愈难以遏制。为了进一步试探朝廷大臣对自己的忠诚度,同时也是为了彻底掌控朝政,赵高精心策划了一场荒诞至极的闹剧——指鹿为马。

一日,在庄严的朝堂之上,赵高命人牵来一头鹿。他满脸堆笑地走到秦二世胡亥面前,说道:“陛下,臣今日特意为您献上一匹良马。”胡亥定睛一看,不禁大笑起来,说道:“丞相怕是看错了吧,这分明是一头鹿,何来马之说?”赵高却不慌不忙,语气坚定地回应道:“陛下,这确实是一匹马,不信您可以问问诸位大臣。”

胡亥心中疑惑,便环顾朝堂,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明白赵高此举的用意。一时间,朝堂上陷入了一片沉默。过了片刻,一些平日里阿谀奉承赵高的大臣,为了讨好他,纷纷附和道:“陛下,这就是一匹马,丞相所言极是。”而那些正直的大臣,则坚持说出了事实:“这明明是鹿,并非马。”还有一部分大臣,害怕得罪赵高,选择了沉默不语。

胡亥被眼前的场景弄得一头雾水,他揉了揉眼睛,再次仔细端详那头鹿,却始终无法将其与马联系起来。最终,他以为自己是中了邪,精神出现了问题,便不再坚持自己的看法。

赵高通过这场闹剧,清楚地了解到了大臣们对自己的态度。事后,他对那些敢于说出真相、不与他同流合污的大臣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这些大臣有的被罢官免职,有的被投入监狱,甚至惨遭杀害。而那些附和他、承认鹿是马的大臣,则得到了他的提拔和重用。

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十分明确。其一,是为了威慑朝廷大臣。他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让大臣们知道他的权势已经达到了可以颠倒黑白的地步,从而迫使他们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其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通过这场闹剧,他能够清除朝廷中的异己势力,将那些不服从自己的大臣铲除,让朝廷中只剩下自己的亲信和支持者,从而实现对朝政的完全掌控。

这一事件对秦朝的政治生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朝廷内部的正直之士被大量清除,使得朝廷中充斥着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徒。这些人只知道迎合赵高的心意,而不顾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死活。朝廷的决策变得越来越荒谬和短视,政治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同时,指鹿为马事件也让百姓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人们看到朝廷如此黑白不分、是非颠倒,对秦朝的统治感到绝望,从而进一步激了他们的反抗情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