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82章[VIP]
冯阳县嫁娶或大办宴席时常蒸木甑饭,每年夏收秋收,男人们要下地抢收粮食了,屋里人也总会蒸上一甑子的陈米饭,让他们吃饱攒足了气力再下田干活。
因此,在庄户人家里,多数都有一个用来蒸米饭的木甑,也多数都有蒸出香软蓬松的甑子饭的手艺。
蒸打糍粑的米与蒸木甑饭类似,但不相同。
蒸木甑饭是先将米煮到半熟,再沥干水,倒入木甑里蒸。蒸糯米则是洗净之後直接上锅,蒸到上汽,再打来一大碗的水,洒在表层的糯米上,把汽压下去,然後把甑盖盖上,继续蒸。如此要重复三次,蒸到糯米松香软糯,才可倒出,用来打糍粑。
夫郎媳妇在临时搭的竈台这边洗糯米丶泡糯米丶蒸糯米,汉子们呢,已经去仓房把打糍粑的石臼丶捣槌搬出来洗净了。
不是说要比赛麽,一个石臼哪够?
苏春泉又跑去村口的云婆婆家借了一个来,她家石臼和自家这个,是找同一个石匠打的,尺寸大小都一样,那捣槌也是找同一个木匠做的,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两套,拿来比试再合适不过。
两套石臼丶捣槌洗好了,用布擦干,在院子里摆着。边上还立了几根竹竿,竹竿上挂了两面打锣,从立阳立源那儿借来的。
要比赛,就要比得像样儿点。一会儿他们分两组,用同样的石臼,打同样多的糯米饭,比谁打得快。先一步打好的就可以拿起木槌敲锣了,哪组先敲哪组赢。
那这糯米怎麽定是打好,还是没打好?自然得要他们家最让人服气,也最会做糯米糍粑的大长辈——倪琼芳来裁定。
没打好就去敲锣,她可是要判你们组输喽。
“要打糍粑的过来,过来,都过来——”
嘹亮的一声喊,把聚集在院子里的汉子丶孩子都招呼了过来。孩子们是最积极的,哪怕连木槌都扛不起,也要兴致勃勃地来参与。
组织游戏的苏春泉都想好了,大人们用大木槌打,小孩们就拿擀饺子皮的擀面杖下去戳几下过个瘾就行。
分组也很有意思,亲兄弟明算账,今天是亲兄弟的都不能在一组。
像赵虎庆丶赵虎新这种几乎是一锤定音的人,把他们放在一起还比什麽?拆开拆开都拆开。
赵家有两个兄弟,小辈呢刚好也是两个小孩。苏家大房也是俩兄弟,底下也是俩小孩儿。苏家二房苏春雷丶苏春溪也是俩兄弟,底下就老大苏春雷生了对双生儿,老二苏春溪娶亲还不到一年,还早着呢。
都是成双成对的,分组怪好分的,一刀从中间切开就是。苏春泉拿了两根长短不一的稻草杆,叫他们抽,长的一边,短的一边。
剩的两个,就是比拼过数回的姐夫与小舅子了。
周彦松和康瑞峰,别看他们身形年岁相差多。头年参与这项活动的周彦松不一定能找到打糍粑的力度,用好这木槌,所以不一定打得有康瑞峰好,就把他们两个也放一起比了。
康瑞峰晓得自己这小身板扛不起了大木槌,就去找舅娘讨了个清明节做清明粿的木头模子来。
这木头模子比擀面杖重,用来捶打的面也比擀面杖大,适合他这样力道的小子来用。
他俩也要抽稻杆分组,康瑞峰如愿和自己敬佩的庆表哥分到一组,别提多高兴了。周彦松呢,哪组都行,在他看来他们组多了他这样一个大人,铁定是要赢的,因此去哪边都很有信心。
竈上的糯米已经在狂冒热气,不端下来不行了,倪琼芳喊了一声:“排好,排好,都排好啊,要开始。”
还得选两个在石臼边上,添水,把糍粑翻动,便于下一次捶打的。这两位得配合着打糍粑那人的节奏翻动,还得会找时机,因此要捡熟练的人上手。
打糍粑的人里,叫衆人最期待的是赵虎新和赵虎庆俩兄弟。
媳妇夫郎们就推柳云和苏春声来翻,有枕边人在边上坐着,那捣糍粑的不是更卖力了。
如此便说定了。
柳云和苏春声搬了张木板凳,各自选了个石臼坐着。离他们一丈远的地方,地上画着一根线儿,线後面整整齐齐地站着两个队的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吴阿旭和许玉燕把两个竈上同一个时间蒸好的糯米抱出来,往两个石臼旁走。
“烫烫烫,快让一让。”
刚出锅的糯米烫得不行,得倒到石臼里散散热气,待表面没那麽热了,倪琼芳再喊开始。
打头阵的是一群小娃娃,人堪堪够石臼高,让他们拿擀面杖去戳,也戳不了多少糯米。充其量是把糯米拨一拨散热了,槌得都不算数,也不用苏春声和柳云上手去翻。
“纹纹,一会儿你跑到春声叔那儿去槌糯米,知道吗?然後没力气了就跑回来找姐姐,好不好?”
刚巧,满夏和纹纹在一组,她细致地给妹妹指着方向,并告诉她接下来要做什麽。
纹纹听懂了,软软糯糯地叠声应:“知道知道。”
那稚嫩的童声比石臼里的糯米还要黏软,让人一听心就软软的。几个喜欢女儿的,在後头笑得呀,眼睛都要没了。
立禹那头,满秋也跟他讲解着,只是他们中间隔了个急性子的立阳,一个劲儿地告诉弟弟往前冲,冲就是,让小小年纪的立禹挠了挠脸,不知道该听谁的。
倪琼芳敲锣了,叫他们都出来,可以开始捣糍粑了。
纹纹迈着小碎步跑来,手扶着石臼,踮着脚尖,把擀面杖往石臼里的糯米上戳。
“纹纹真棒啊。”苏春声一边护着小娃娃,不让她的手碰到烫烫的糯米,一边夸赞她。
纹纹被夸得腼腆地笑起来,手上也更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