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乾宁边走边听,边观察着四周的环境。荣誉墙的後半截贴着一张张新闻图片,其中不乏一些来自一线的惊险镜头。他目光突然定格在一张照片前,那是一位身穿雨披丶举着话筒,在滂沱大雨中做直播的记者。
可能是因为同样被水浇成了落汤鸡的原因,那张模糊的侧脸看上去分外熟悉……
他靠近几步,照片下方的介绍写着:2009年“江河抗洪行动”前线报道——特派记者林野。
宋乾宁默默把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
四十分钟後,参观告一段落,学生们被工作人员带到楼下去参观实习生见面会,宋乾宁不便再继续跟下去,借口“临时有事”先一步离开了人群。
辜曦靠在省台大楼外一家饮品店的玻璃墙边,啃着一根冰棍等他。
“出来啦?”他咬了一口冰,含糊问道,“收获如何?”
“有名有姓了。”宋乾宁把手机拍摄的那张林野的照片拿出来给他看:“省台特派记者,林野。”
辜曦点点头,把木棍扔进垃圾桶:“回去查查他的事。”
回到精品屋後,宋乾宁打开电脑,开始搜索和林野有关的信息。辜曦问道:“你确定是同一个人?”
“我觉得差不离。”宋乾宁双手撑着桌子,视线落在那张斑驳发皱的证件上,“长相丶时间丶职业全都对得上。”
玻璃门外天色暗沉,乌云罩顶,有几只蜻蜓低空飞过,似乎是要下雨。宋乾宁敲下“林野+记者”几个关键词,按下回车:
《独家!记者卧底假药産业链七日实录》《谁在毁掉百年古村落:文保失守调查》《一碗粥温暖清晨:环卫工的一天》《流动儿童的课桌:乡镇寄读班调查》《抗洪一线︱堤坝上的老兵》……
林野作为记者,写下的新闻报道非常多。宋乾宁点开其中几篇看了看,文章写得极好,描述客观,人物细节生动,叙述与现场穿插紧密。只是,自从2013年过後,林野署名的报道就从网路上消失了。
到底发生了什麽事?
确定了林野是关键人物後,宋乾宁和辜曦很快展开下一步调查。省台官网上有几位新闻中心负责人的联系电话,两人决定先通过电话试探一番。
宋乾宁拿起手机,拨通了第一个号码。电话那头是一位声音稳重的女职员:“您好,这里是省电视台新闻中心,请问有什麽可以帮您?”
宋乾宁清了清嗓子:“您好,我是江南传媒学院的学生,最近在准备一份关于省台历史和发展情况的学术报告。听说新闻中心有很多优秀的前辈记者,不知道能不能简单了解一下……”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对方客气地打断了,工作人员公事公办地回答:“那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官网和公开报道,都有不少介绍。如果有具体问题,可以发邮件申请,记得附上你的学生证等等材料。”
他们继续尝试打了几通电话,有的无人接通,有的得到类似的官方答复,省台的保密措施明显非常严格,想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林野的事情,恐怕很难。
“从外围绕一圈,”宋乾宁点着鼠标,“看看有没有和他接触过的人,实习生也好,受访者也好,只要有一丝线索,我们就能顺下去。”
两人分头行动,试图通过网络和社交平台,打探林野的旧同事或联系人。他们搜到几位曾在省台工作过的记者和编辑的社交平台,发出数封私信,也拨打了几个模糊查到的电话号码。
这些人中,有人已改行做了其他工作,有人早已离开省台回了老家,有人说自己和林野只是普通同事关系,只知道他後面因为意外溺水身亡,别的事情自己也不清楚。
他们一边记下这些只言片语,一边将信息汇总比对。可很快发现,这些回答中虽然有些细节略有出入,但核心都差不多——林野在2013年左右离职,说是因为突发意外,在某次外地采风中不慎溺水身亡。有人记得那事还上过一次小新闻,但没引起太多关注,也没有後续报道。
“就这样?”宋乾宁关掉一个私信界面,略显不甘,“事情不可能就这麽简单……”
辜曦垂下头,若有所思:“记者这行跑现场久了,出事也不是稀罕事。时间一长,人走茶凉,不是每个人都能记住一桩旧事。”
能联系到的人都联系了一遍,事件却没有什麽进展,两人都有些垂头丧气。宋乾宁问:“喂。你要不要吃夜宵?”
他拿起手机,点开外卖软件,思考是来点儿炸串还是来碗海鲜粥——正在点餐页面犹豫不决,一声悦耳的短信提示音突然响起。
宋乾宁点开那条短信,一个来自本市的号码,信息言简意赅:
“听说你们想了解林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