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无人机航拍的照片传回了指挥中心。
照片上,黄沙在地面上勾勒出一道道蜿蜒的曲线,如同大地的脉络。
“这……这怎么可能?”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惊呼道。
“快,把这张照片和管线应力模拟图对比一下!”郑卫东激动地说道。
两张图放在一起,所有人都惊呆了。
黄沙的纹路走向,竟然与地下管线的应力模拟图惊人地吻合!
“暂停注浆作业!在争议区域加装人工观测窗!”郑卫东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
上级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并对郑卫东提出了质询。
郑卫东没有辩解,只是递交了一份“双轨监测对比报告”。
报告上,详细地记录了人工智能系统和“地面反馈法”的监测数据。
“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捕捉突变,而‘地面反馈法’可以预判渐变趋势。”郑卫东平静地说道,“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保障管廊的安全。”
试点成功后,住建厅拟在全市推广“动静结合巡检模式”。
于佳佳却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模式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如果只是将“听土法”简化为操作规程,那么,其中的精髓将会彻底流失。
“真正的技术,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人。”于佳佳深知这一点。
于是,她联合周正礼、李素芬等人,共同创办了一个特殊的培训机构——粗碗讲习所。
讲习所的课程,不教技术,只带学员压豆腐、扫巷子、守锅炉。
在重复的动作中,体会“手底下的活气”。
“只有真正沉下心来,才能听到大地的声音。”于佳佳常常这样对学员们说。
姚小波扛着摄像机,穿梭在学员们中间,记录着他们的一点一滴。
他决定将这一切都拍下来,制作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坛底还在热》。
结业那天晚上,学员们没有聚在一起庆祝,而是自地走到各自辖区的井盖边,同时轻击三下。
咚……咚……咚……咚……咚……沉闷的回响如同血管搏动,在新区的夜晚低调蔓延。
监控大屏上,原本各自为政的十七个传感区,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动琴弦,在同一时刻,奏出了一段微弱却和谐的乐章。
陈砚田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盯着那跳动的绿色波纹,仿佛看见了无数老工匠的身影,在黑暗中弯腰倾听。
这哪里是数据?
这分明是刻在骨子里的经验,是融在血液里的传承!
他们这群人,居然真的做到了,不是复制技术,而是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硬生生续上了城市底层的“文脉”。
“妈的,起猛了,看见赛博朋克版‘烽火戏诸侯’了?”姚小波打了个哈欠,揉着惺忪睡眼凑了过来。
凌晨三点,陈砚田的手机突兀地响了一声。
一条短信,只有一个坐标。
他心里一动,立刻抄起外套冲了出去。
坐标指向的是新区在建管廊的一个通风口。
夜色如墨,周围空无一人。
陈砚田借着微弱的星光,看到通风口旁孤零零地放着一只粗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