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声音有些低落:“初三时筱慧很想继续读高中,我和珊珊每天都给她补习。她很努力的,只是中考时题目难,没发挥好,没考上一中二中的分数线,她就决定留在县里学手艺了。”
婷婷和林珊珊就是灵山村目前唯二在读的高中生,高筱慧则和其他几个孩子一样,因为没到达公立学校的分数线、又负担不起民办学校的学费而放弃了继续上学。
贾村长往覃川的方向看了看,才长叹了一口气:“我们村里的孩子,都是就近读的小学和初中,这里待遇不好,师资各方面的条件比县里差得远了。”
而且据她的观察,放学时分农田旁总是会出现几个零零散散的书包——
孩子们放了学还要下地帮忙,用在功课上的时间天然地要少一些。
“所以我打算在村里办一个补习班——暂时借用村委办公室,等刚刚提到的避难所建好!了,就搬到那去。”
“每周两到三次,主要针对上初中的这批孩子,系统化地梳理一下知识框架,慢慢把基础打起来。只要孩子们愿意,就随时来听。”
昭昭神采奕奕:“过两天我就去镇上,买一些教辅资料回来,大概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一下,趁着暑假孩子们都还在村里,先办起来看看效果。”
贾村长眼前一亮——当地政策规定,初中学籍可以暂时保留两年,这也意味着如果昭昭的补习班有效的话,婷婷那一届落榜的其他几个孩子,也有了再次进入高中的机会。
“这个好!小谢书记,你有什么需要,我们肯定大力支持你!”
覃川也转回头直视她的眼睛:“你什么时候要进城,就喊上我一起,我还能帮你搬点东西。”
婷婷高举左手,声音响亮:“昭昭姐,我可以把我的初中课本都借给你!”
她是再清楚不过,“重返校园”这四个字对她的朋友们是多么有吸引力、又是多么可望而不可即的。
高筱慧学手艺的理发店就在一中对面,这次回家前她还悄悄去瞧了瞧她——
女孩的口鼻被口罩遮住,只露出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手上还拿着剪头发用的剪刀,趁带教不注意悄悄溜到门口和她说话——
“婷婷,高中好不好?”
高中当然好,但如果她能亲身体会一下,才是加倍的好呢。
昭昭伸手摸了摸婷婷的头,唤回女孩飘远的思绪:“婷婷,到时候还得麻烦你帮忙宣传一下。”
婷婷骄傲地挺直了背:“放心昭昭姐,包在我身上。”
办补习班的事就算敲定了,昭昭把手头的资料翻到最后一页,谈起了自己的第三个计划。
在村子里摸查情况时,她发现不少老人家会做些竹编、鞋垫等手工艺品补贴家用,由村子里统一采购了拉到镇上集会上卖。
西南多云雨,适合竹叶生长,除了灵山村,附近其他村镇的老人也都会这门手艺。大家编出来的产品也大差不差,所以价格也相差无几——
不然你降一块、我降五毛的,又要把本就所剩无几的利润给扣个精光。
“现在大家卖的产品基本都是同质化的,能不能卖出去全靠运气。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小花样,比如说这个竹蜻蜓、竹艺蝴蝶结和丝带。”
她准备的资料里都有样图,贾村长翻了两眼,很认可地点了点头:“编东西我不是能手,小川组织人看看,能不能行。”
但是卖是肯定能卖出去的——跑市场她是行家,家里有小孩的家长和来旅游的小女孩,向来是最舍得花钱的。
“可以的。”覃川话不多,却非常令人信任。
昭昭听了他的话果然也露出了笑容:“那就好。”
除了拿去集市上卖,昭昭还打算同时上线网店和直播——
组织村里几位愿意上镜的村民轮班,开固定工资,
在镜头前编织。成品直接放到“灵山小铺”这个网店上卖,直播给网店做宣传,网店给直播兜底,直接“产销一体机”了。
贾秀禾皱眉:“开工资倒不是问题,关键是,直播能行吗?”
村里老人家基本说的都是方言,哪怕边做边聊天观众们都听不懂——会有人愿意看几个普通的陌生人做手工,不仅看了、还愿意直接购买支持?
简直是天方夜谭。
已经在好几个世界混成“直播达人”的昭昭轻轻一笑:“您放心吧,现在大家压力都大,就喜欢看这种东西释放压力。”
主播不爱说话?那正好是现成的白噪音。
竹编看起来太复杂?到时候她再找两个小朋友坐在旁边,一步一步跟着学,总能吸引起大家的好奇心。
再不济,还能再店里买现成品嘛!
“这个坐起来不难,只要一台手机就成。我们可以先试一个月,效果不好就算了。”昭昭笑着安慰大家。
贾村长不懂电商营销的“套路”,但她从不缺乏探索和实践的勇气:“好!试试吧,总不能少块肉,待会我就去找黄阿婆。”
昭昭对黄阿婆也很有印象——她早年做绣工补贴家用伤了眼,但一双巧手仿佛自带了眼一样,还是能做出各种灵活灵现的小玩意,让昭昭看了直呼神奇。
“好,但您也不用太急。”昭昭笑了笑,她欣赏这位同伴雷厉风行的态度,“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几天先让我做一些准备工作吧,咱们周五晚再正式开始。”
创业三人组(加编外人员婷婷)的第一次会议正式结束,每个人都领到了自己的任务——
最有话语权的贾秀禾去动员手工最好的几位婶婶婆婆,最有经验的覃川去探查地势、为开工动土做准备,最有人脉的婷婷去呼朋唤友传递消息,最有想法的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