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四合院十三岁的我被大领导召见 > 第844章 投稿(第1页)

第844章 投稿(第1页)

领导最终在修改后的方案上签了字,笔尖落下时还特意叮嘱:“就当是内部热闹热闹,别抱太高期待。”

“交流期间,注意信息收集。”

顾从卿点头,表示明白。

活动定在周末的使馆小礼堂,这里平时用来开内部会议,此刻被临时腾出来,长条桌拼在一起,铺上了从国内带来的蓝印花桌布。

同事们各自分工,有人去唐人街采购面粉和馅料,有人用红纸剪了“福”字贴在墙上,还有人找出压箱底的茶叶罐,龙井、碧螺春、祁门红茶,一字排开,倒有了几分过年的架势。

顾从卿挽着袖子和面团,手腕用力揉着,面粉簌簌落在案板上。

旁边的李同志正试着调馅料,一边往肉馅里加葱姜,一边嘀咕:“得少放酱油,上次有个英国佬吃了说‘像喝墨水’。”

“加点虾仁和香菇,鲜气足,他们接受度高。”

顾从卿笑着建议,手里的面团渐渐变得光滑筋道,“刀削面的面得和硬点,等会儿教他们用勺子刮,肯定觉得新鲜。”

下午时,陆续有几位常来使馆对接事务的英国官员带着家属过来,还有几个在附近上学的中国留学生闻讯赶来。

起初大家还有些拘谨,直到顾从卿把擀好的饺子皮分到每个人手里,笑着示范:“捏褶子要这样,像给包子捏花边。”

一位英国官员的女儿拿着面团,捏出个歪歪扭扭的“太阳”,举起来给顾从卿看,眼里闪着光。

顾从清笑着竖起大拇指:“比我第一次捏的强多了!”

小姑娘顿时红了脸,更起劲地摆弄起来。

厨房里蒸汽腾腾,饺子下锅的“咕嘟”声、大家的笑声混在一起。

有人捧着刚煮好的饺子,蘸着醋吃得直咂嘴。

有人围着茶桌,看同事演示盖碗茶的冲泡手法,听他讲“一沸鱼目,二沸珠泉”的讲究。

一位英国官员咬着饺子,含糊不清地说:“以前总觉得中国文化像隔着层雾,今天才明白,原来就藏在这面团里、茶汤里。”

就算没有宏大的排场,这样的烟火气,不也是一种生动的交流吗?

使馆外摆放的宣传板吸引了不少附近的居民,有几位还带着孩子,好奇地走进来一探究竟。

顾从卿和同事们连忙上前热情接待,笑着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包饺子。

案板上早已备好和好的面团与馅料,他手把手地教着外国友人擀皮、捏褶,一边示范一边用流利的英语讲解:“饺子在我们中国,象征着团圆和喜庆,尤其是在春节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特别热闹……”

从饺子的寓意到背后的节日文化,他说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小手跟着有模有样地摆弄着面皮,惹得大家阵阵欢笑。

顾从卿虽是使馆里年龄最小的,但一口英语说得极为地道,流利自然得如同母语,和外国居民交流起来毫无障碍,讲解起中国文化时更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

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几位领导看在眼里,心里对他又多了几分认可——这年轻人不仅专业能力强,在跨文化沟通上也颇有天赋,实在难得。

活动办得热热闹闹,结束时不少居民都捧着自己包的饺子,笑着向他们道谢,说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送走客人后,顾从卿却没像其他人那样歇口气,而是径直回了宿舍。

他坐在桌前,摊开稿纸,开始梳理这次活动的细节。

他打算写两版稿子:一版用英文,详细描述活动的过程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趣事,打算投给英国的报纸,让更多英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

另一版则用中文,侧重于活动的成效和海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准备仔细修改润色后寄回国内,或许能为国内的文化宣传提供些参考。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宿舍里的灯光映着他专注的侧脸,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对顾从卿来说,一场活动的结束,往往是另一种传播的开始。

顾从卿坐在宿舍的书桌前,台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桌上摊着两张稿纸,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偶尔停下来,指尖轻点太阳穴,又继续写下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