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在商户捧着书在看,摊子上有客人来了才放下书照看,怎麽敲都和以前的商贩相差甚远。
商贩瞧见长东过来,连忙将手中的书放下,满面笑意地看着长东,“这位客人可是要买香囊?”
“嗯,要的。”长东作势在摊子上面挑选了些许,而後发问,“你这是在看什麽?看得如此入神?”
“连生意都不做了?”
“害,一看就知道客人是刚来我们这吧?小地方来的?消息不够灵通吧。”
商贩微微得意地将手中的书展示给长东瞧,“这是外商部统一售卖给我们这种商贩的书册,里面介绍了主要的几种交易手段,还有不少具体的商贸案例给我们参考。”
“听说是新式学堂那批学子的练笔之作,可里面的例子通俗易懂,可比那些之乎者也好听。”
商贩自言,他对那些之乎者也一看就头晕,唯有这本书,里面的用词非常简单,案例通俗易懂,讲了例如倒卖和差价,以及各种不合法律的商业手段。
“如何应对,报官,这一套流程都清晰明了。现在做商贩的谁不是人手一本?”
长东闻言,忍不住咋舌,“那这新式学堂跟外商部又是什麽?”
“嘿,你这话说的,新式学堂就是学堂呗,以前达官贵人读的那些叫国子学,太学,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自然是难进。後来出了新式学堂,你若是想学,去便是了。”
“那地方不以考功名为主,但成绩好的也能够被达官贵人们看中,挑选去为自己做事。”
“只是毕业难啊,听说有一批皇亲国戚在新式学堂里面考试没过,被发配到蒙古剃羊毛了。”商贩压低声音,“我在京城的亲戚说,如今他们还没从蒙古回来呢。”
长东:“……?”
经过十几日的探索,长东大致对城里面的变化有了新了解。
康熙开啓了“天盛”革法,以太子为首,从官僚体制丶经济丶教育丶农业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而长东的主子,七贝勒和七福晋上书千字,字字提及教育,认为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中,通过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来影响和推动其他的方面的变革。
新式学堂的年度考核成绩也让一直不为所动的康熙点头。
京畿外横飞过河的稳桥不过数日,便从女子新式学堂和工匠的手中诞生,结构结实牢固。
均岁为十的格格们在康熙的提问考核下,不改面色,甚至比康熙预测的表现得更好。
这只是第一个学年的学习。
康熙感慨,“揽天下出色如此之才为朕所用,国何故不强?”
于是新式学堂一夜之间,遍地开花。
甚至各地为了较劲,还学会了因地制宜,从不同的方面培养人才。
以图得到康熙的青睐。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四书五经的传统学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科举仍然是“抡才”的重要途径。
只不过是有特招人才。
长东被自己所了解的一切震惊到,心里对自己年轻的主子更为敬畏。
他想起在皇庄的那个冬天,若是没有应答下七贝勒爷的下令,如今的他还是庄子上不起眼的小长工。
可如今,他从那个庄子里面走了出来。
还是仆人,却眼界和见识都不一样。
长东看着满街都不同于以往的百姓,内心感触万分,却久久寻觅不到答案。
他们是何故变成这样的?
隔在千里之外的宝敏,要是听到他的心声,说不定能够给出长东想要知晓的答案。
“这就是变革的奥秘。”
宝敏抱着取名为元宝的白猫在街上踱步,感受着与之前已经完全不同的京城,嘴角微扬。
“虽然离之後还差很多,但现在这样已经是我想要的了。”
宝敏抱着元宝朝福盈食楼走去,自从前日,宝敏发现她把脑子里面的菜肴想了个遍,已无新菜,系统给的积分很低时,她就明白一个道理。
靠外力推动一个时代往前追赶发展,终究是行不通的。
系统为了避免出现残忍残杀的悲剧,它在设计之处,就已经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压在世界的一个水平线上。
饶是发动更多的人力去研究,在大部分国家没有追赶上来,科技发展力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停留至此。
刚开始,宝敏猜出这个规律後,夜不能寐。
她担心她在书上看到的惨痛历史再次重现,担心她改变的只是一场梦境。
接连几次半夜惊醒,吓得胤佑去请大夫帮她诊脉,宝敏才委婉地跟胤佑诉说自己的不安。
胤佑轻拍着她的後背,似安慰道:“儿孙自有儿孙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哪一个王朝不是更替的?”
“人死後,哪里还管海浪滔天?”胤佑看得开。
他希望清朝可以延绵千万代,但也很清楚,一个不成器的儿孙就能够将好几代的积累化为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