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是元始天尊借机出手,将云霄。
种种迹象表明,
这位圣人与截教之间的关系,并不像阐教与佛门那样势不两立。
事实上,不久前他去碧游宫时,
通天教主的反应也印证了他的想法。
“昔日封神量劫的起因,主要在于我与元始的道统之争。”
“为此我离开昆仑山,放弃三清之名,到东海另建道场。”
这是通天教主在碧游宫对许林所说。
“至于老子师兄,起初还主张三清一体,试图缓和我们的矛盾。”
“等到矛盾无法解决时,他才选择偏向元始。”
“对此我虽有不满——但如今想来,也是因为当时截教势力太强,业力难以化解。”
通天教主这般感慨。
封神时期,截教正处于鼎盛,
是名副其实的三界第一大教。
那时截教,包括通天教主本人,行为作风都很张扬。
直白地说,当时的截教行事十分霸道。
而奉行无为清净之道的老子,
选择支持元始天尊,其实并不奇怪。
因此,通天教主虽然对老子有所不满,却也能理解他的立场。
尤其是在许林出现后,通天教主看到了截教复兴的希望,
也意识到自己与这位大师兄之间并无根本冲突。
正因如此,许林才会来到这里。
正如他所说,他是来结束封神恩怨的!
而他手中的渔鼓,正是他能代表截教、代表通天教主的凭证。
太上老君自然明白其中含义。
所以他没有因为许林年纪轻、修为低而看轻对方,只是平静地望着这个年轻人。
显然,他在等待对方接下来的话。
“大师伯想做李聃之事,想必阐教那位圣人还不知道吧?”
许林直接说道。
他称呼太上老君已从最初的“太清圣人”变成了更亲近的“大师伯”。
许林清楚,这位李聃将来会成为人间圣贤,其创立的道家思想将成为人镞文明的重要基础。
这意味着什么?
这分明是要效仿阐教传授“礼法”,在人间传播人教的道统。
要知道,老子所立的大教本就是以教化人镞为基础的“人教”。
在人间传播道统,正是践行圣人之道的表现。
如果这次计划成功,这位太清圣人的大道必将更进一步,人间气运也将大幅偏向人教。
对阐教来说,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这也是许林有信心与老子商议的第二个原因。
他确信,老子与元始天尊的关系绝不像表面那样和睦。
“元始师弟确实不知道。”
太上老君坦率说出,没有隐瞒。
事实正如许林所料。
对于元始天尊与阐教,太上老君心中早有不满。这位主张“太上忘情”的圣人,终究并非真正无欲无求。
封神之战后,阐教因辅佐周朝、推行礼法而声名大振,佛门也从中获利,收拢了不少高手。
唯有道门,却在这场变故中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