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变化,最初还是源于和华老的一次交谈。
那日华老来巡查,老爷子现在隔三差五就来,美其名曰指导,实则是放心不下这个倔徒弟。
见林凡在钻研一本医书古籍,遇到一处关于古代某位名医用心理疗法辅以药石治愈郁症之人的记载,其中涉及一些历史背景和人物典故,林凡看得似懂非懂。
华老便点拨道:“徒儿,欲精医道,不可只囿于方药针石。古人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为何?因医道与文史哲本就相通。读史可以明兴替,知人心之变幻;读诗可以情灵,悟生命之幽微;知晓古今典故,方能更好地理解古方精义,乃至洞察病家隐衷。一个好的医者,不仅要有妙手,更要有仁心,而仁心,需以文化滋养,方能博大深邃。”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林凡茅塞顿开。
他想起自己为钱莎莎诊疗时,若能引经据典,言谈更有底蕴,或许更能让人信服。
更重要的是,他渴望变得更强,不仅是医术,更是内在的修养和见识。
父母失踪的谜团、圣心阁的传承,似乎也都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隐隐相连。
于是,林凡开始了他的“文化课”自学之路。
他没有钱买新书,便盯上了云城老街的旧书摊和废品回收站。
那里是他的宝库,能用极低的价格淘到各种泛黄、破损,但内容宝贵的旧书。
周末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凡就蹬着他的破自行车来到了熙熙攘攘的旧书摊市场。
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油墨和灰尘混合的特殊气味。
摊主们将各式各样的旧书铺在地上,任人翻拣。
林凡在一个摊位前蹲下,目光仔细地扫过一堆堆杂乱无章的书籍。
大多是过期的杂志、废弃的教材、还有各种通俗小说。
他耐心地翻找着,手指拂过粗糙的纸页,像是一个寻宝人。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
在一堆废旧报纸下面,压着几本纸张泛黄、封面破损严重的书。
他小心翼翼地抽出来,拂去灰尘,看清了书名:《古文观止译注》、《唐诗三百详析》、《中国通史(简编本)》,还有一本更破旧的《诗经选读》。
“老板,这几本怎么卖?”林凡压抑住内心的激动,平静地问。
摊主是个戴着老花镜的大爷,瞥了一眼,懒洋洋地说:“都是没人要的破书,堆这儿占地方。你要的话,给五块钱全拿走。”
五块!
林凡心中狂喜,这简直是白送!
他赶紧掏出五块钱,像捧着宝贝一样把这几本旧书小心地放进车筐里。
从此,林凡的“林氏医馆”里,除了药香,又多了淡淡的书卷气。
没有病人的时候,他便坐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椅子上,就着窗外透进来的天光,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一开始,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文让他头晕眼花,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也让他理不清头绪。
但他有股韧劲儿,靠着译注和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一句一句地理解。
读《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清新画面让他心神宁静,仿佛能洗涤诊病后的疲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离愁别绪,又让他对人间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更能理解一些病人心中的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