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煅烧温度不够,出来的不是水泥而是生石灰;第二次配料比例错误,产物毫无强度;第三次研磨不够细致,水泥质量低劣
但楚骁和工匠们没有放弃。
经过数十次试验调整,第一批合格的水终于试制成功。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当第一块水泥试块达到预期强度时,工匠们欢呼雀跃。
楚骁决定先在实学讲堂院内铺设一条水泥小路作为示范。
消息传出,引来许多人围观。
“这就是楚先生说的神奇材料?”
“看起来和泥巴差不多,真能变硬?”
“不会是又一种奇技淫巧吧?”
三天后,水泥小路完全硬化,平整如石板,却比石板更加连续无缝。
人们走在上面,惊叹不已:
“真的变硬了!”
“好平整啊!比石板路还好走!”
“这材料太神奇了!”
楚骁趁机向知府赵德芳展示水泥路的优势。
赵知府亲眼看到后大为震撼,立即批准在城西修建第一条水泥示范路。
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石板匠和传统筑路工人的强烈反对。
“大人!这是断我们的生路啊!”
“千百年来都是用石板铺路,这是祖宗之法!”
“那种泥巴变的东西,怎么可能比石板耐用?”
楚骁早有准备:“水泥筑路不是要取代所有石板路,而是提供一种更经济的选择。
诸位匠人可以学习新技术,转型做水泥施工,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经过激烈争论和多方协调,最终达成妥协:主要干道仍用石板,次要道路可用水泥。
楚骁还承诺培训传统匠人掌握水泥技术。
水泥路的修建进展顺利,但楚骁的思考已经飞得更远。
“路修好了,但运输还是靠人力和畜力,效率太低。”一天,楚骁望着道路上艰难前行的货车,对身旁的李大夫说。
李大夫叹道:“运输自古如此,除非有传说中的木牛流马。”
楚骁眼中闪过光芒:“木牛流马没有,但我有更好的想法——轨道运输。”
他回忆起前世的铁路运输原理,虽然这个时代不可能造出蒸汽机车,但简易的轨道马车系统还是可行的。
“我们可以在主要运输线上铺设木轨,让货车在轨道上行驶,阻力大大减小,一匹马能拉三倍的货物。”楚骁向工匠们解释构想。
工匠学员们再次被这个大胆的想法震惊:
“轨道?货车在轨道上走?”
“这可能吗?”
“若是成功,运输效率将大大提高!”
试验同样困难重重。木轨强度不够,容易损坏;车轮与轨道不匹配,经常脱轨;转向系统设计不合理但楚骁团队坚持不懈,一次次改进。
一个月后,第一条实验性轨道在纺织工坊和仓库之间建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装载三倍货物的马车在轨道上轻松前行时,围观的人们出了惊叹。
“奇迹!真是奇迹!”
“一匹马拉了以前三倍的货!”
“这样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
楚骁没有立即推广轨道运输,而是继续改进设计,同时着手解决另一个关键问题——车辆本身。
“现有的货车太笨重,效率低下。”楚骁研究着各种货车设计,“我们需要一种更轻便、更高效的车辙。”
他设计了一种新型货车:更轻的车身、更合理的重心分布、更好的轴承系统甚至开始构思一种全新的动力系统——虽然蒸汽机暂时无法实现,但他想到了利用水力和风力。
然而,这些革新再次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
马车行、石板匠、甚至客栈老板(因为运输效率提高后,沿途住宿需求可能减少)联合起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