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一行先来到了内城。明代的北京城分为三大区域,最核心的是皇城,被内城环绕,而外城则包围着整个内城。
皇城即皇宫所在,内城多为达官贵人、士绅富豪的居所,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在此生活。
至于外城,则是普通百姓、务工者的聚集地,三教九流混杂其中。
元宵节期间,内城格外热闹,毕竟这里的人大多生活无忧。
街道两侧的商铺与民居都挂上了大红灯笼,门窗贴着对联和“倒福”,偶尔还能听见爆竹声传来。
“皇兄,那个好有意思,我想玩!”九妹兴奋地指着一个拨浪鼓。
“在外面别叫皇兄。”朱由校提醒道。
朱徽媞连忙捂住嘴,眨着明亮的眼睛看向他。
“王朝辅,去把那个拨浪鼓买下来。”
王朝辅一口气买了四个,分给孩子们一人一个。几人爱不释手,朱由检甚至拿着鼓在街上奔跑起来,几个护卫急忙跟上。
朱由校看着这一幕,心头一暖。世人常说皇家无情,但他想用自己的方式给予他们温暖,让他们拥有真正快乐的童年。
走着走着,他牵起了苏琴的手,脸上泛起红晕。
“陛下,大庭广众之下,这样不太合适吧。”
“没关系,不用在意。”
朱由校在街上闲逛了许久,见识了不少新鲜事物,也感受到了明代节日的风俗与人情。
走累了,几位弟妹都显出疲态,朱由校也正想尝尝民间的元宵汤圆,便走进了一家生意兴隆的酒楼。
“听说上次熊廷弼打败了努尔哈赤,是真的吗?老奴起兵这么多年,明军哪一回不是被打得落花流水?”
“这还能假?熊廷弼是什么人,他犯得着谎报军情?”
“不一定吧,说砍了几千级,到现在也没人见过,而且今年是天启元年,他可能只是为了向新君邀功呢。”
朱由校刚踏入酒楼,就听见有人低声议论前些时日的军情。言语中,透露出几分怀疑,似乎对这场“大胜”并不买账。
这也难怪。以往几次出兵辽东,明军都是气势汹汹,宣称要铲除努尔哈赤。可结果呢?不是战败,就是全军覆没。消息传回京城,百姓早已习惯了失望。
久而久之,兵将畏敌如虎,民间也生出“建奴不可战胜”的传言。萨尔浒一役的阴影像根刺,扎在每个人心头。若不一雪前耻,军心、民心都难以重振。
“客官,楼上雅座清净,小的带您上去!”
店小二眼尖,一眼看出这行人来头不小。领头的少年气度不凡,身后跟着几个随从,说不定是哪家权贵的公子。他还没进门,小二已经迎了上来,满脸堆笑。
“不必,就楼下。把你们最好的酒菜端上来,旁边那几桌也清了,给我这些随从歇脚。”
“公子好气派!这边请!”
朱由校走到正中那张桌子,又加了一句:
“再上几碗元宵,料要选最好的!”
“您放心,都给您备齐!”
小二立刻行动,将周围几桌客人请到别处。因为有人请客,那些食客也没多话,纷纷起身换了地方。
王朝辅递了个眼色,两名侍卫立刻跟着小二,另有两人直奔后厨。
皇帝在外面用膳,安全第一。食材必须现买现做,每一道菜都要先试吃,确认无毒才可上桌。整个流程,必须在侍卫的监督下完成。
“你们也都坐吧,别围着我。”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