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14丶永矢弗谖(下)
“嘿,来这里,小夥子。”李秀君招呼钟应吾。
他从床底摸出一个已经掉了漆的大木箱,甚至上面的锁都已然生锈。李秀君从裤腰上别着的一串钥匙中精准地拿出一枚,旋进锁孔转了半天,那锁才发出刺耳的声音,打开了。扬起的灰尘呛得两人纷纷打了好几个喷嚏。
“咳咳!咳咳咳!……不好意思啊小钟,当年顾肖出去上学之後我就把它们都封起来了,已经有些年头了。”李秀君显然有些尴尬。
钟应吾捂着鼻子扇了扇空气,闷声问:“为什麽要封起来?”
“因为想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人要向前看,不是吗?”李秀君拿起其中的一沓报纸弹了弹灰尘,兀自说道,“一转眼这麽些年过去,我倒不担心顾肖过得怎麽样。以他的能力,在哪里应该都能活得有模有样——喏,这些也是当年他留下的老物件。”
李秀君朝着钟应吾眨了眨眼,看起来多了几分狡黠:“我一直都觉得,这些算是顾肖留下来的‘奖状’。”
“奖状?”
钟应吾接过那些颇有些年份的报纸,摆在桌面上一一阅读。
题目是定点扶贫专题,看上去平平无奇,没什麽出格的地方。一猜就能知道无非是说三景乡当时的状况,讲这里的生活多麽艰苦,百姓难以从困苦中走出一条路……配的图片倒是触目惊心——干裂的土地,陡峭的山峰,还有横亘在山间的木板。
那颤颤巍巍的木板,居然是链接山头与山头之间唯一的道路。
“的确很苦吧,当年。”不知何时,李秀君也坐了下来。他燃了一根烟,问钟应吾要不要。被拒绝後,他不再强求,坐在一旁有一下没一下地抽烟。“就算当年三景乡是这麽个的情况,顾肖,呵,那小子还是走出去了啊。”李秀君咬着烟头,含混道,“当年我和冯玲教的23个学生里,只有顾肖坚持读书到最後一步,最终走出了三景乡。其他的孩子要麽就是自己放弃了,要麽是家里和村里施压放弃……真的很可惜。”
钟应吾听得直皱眉:“前面我进村的时候,听到孩子们在背《千字文》……”
是不是代表现在好起来了一些呢?
“现在肯定好多了呀。你也知道,後来是国家带头对这里进行定点扶贫。”李秀君笑了笑,“我也很开心。这里的未来,似乎又看得见希望了。”他点了点桌上的报,“再看看吧。”
钟应吾继续看下去,只是越看越眼熟:“这篇文章……”刊登的文章堪称字字珠玑,能在写实方面锋芒毕露,又在抒情时婉转含蓄;迅速抓住读者眼球的同时,又能恰到好处地博得同情……这样的遣词造句丶这样的文风,钟应吾很快就联想到了一个人。
可是在找到作者署名後,钟应吾又有些犹疑。最终他望向李秀君,渴求的眼神告知对方他想要一个答案:“佚名?李老师,这篇文章……”
“看出来作者是谁了?”李秀君眯起眼,忍不住笑起来,“也是,如果你读过那小子写过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成长过後的小子,看着依旧不知收敛啊,狂得很。”
“这篇文章真的是顾肖写的?”
李秀君笑而不语。
……可是在当时丶在那种环境下,顾肖又是哪里来的这些照片呢?
照片的摄影也十分传神,无论是光影还是构图皆是一针见血。
钟应吾视线转下,在图片之下赫然看到一行标注出的小字以及角落的摄影人。那一瞬间,他不由得感到头皮发麻。
「近年来,我们有望对该贫困地区通过産业扶持丶教育支持丶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维度精准施策,助力当地实现稳定脱贫。
图为三景乡。(李秀君摄)」
钟应吾此时已经被震撼到说不出话来了:“是你和顾肖……”
“在此前,这里一直是全国最穷的地方。没有水,没有树,甚至地都少得可怜。有的,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山,还有其中不知道多少种危险的野生动物。”
“那个时候多绝望?”李秀君将烟头按灭在铁皮做的烟灰缸里,眼神变得迷蒙,“但是九年前,有一篇报道改变了这里。”
“一个人匿名发表了一篇文章,又恰好,那篇文章就火了。”李秀君回忆道,“那大抵是这穷山僻壤最出名的一次了,火得一塌糊涂,报纸上,网络上,到处都在传我们这里的事迹。”
“虽说那篇文章的作者选择佚名发布,但是,我看得出来那行文来自于谁。”秀君似叹道,“背後的作者,就是顾肖。”
还能是谁呢?也只能是他了。
“这个地方——三景乡——曾经毁了顾肖的家丶毁了他的童年,甚至後来还想毁了他的後半辈子。我想方设法帮助他出去读高中丶考大学……以至于在他终于彻底脱离三景乡後,村子里的人开始不停地唾骂他。”
“他们骂他不知感恩丶不知廉耻,说他分不清到底是谁养大了他,还说他背叛了这里丶背叛了三景乡的所有人。”李秀君讽刺地笑了笑,眼角馀光看到钟应吾攥紧的拳头,满意地闭上眼继续回忆,“可是这里的命运,终究还是因顾肖而改变,村民们的生活也因他而天差地别。终究,还是顾肖拯救了这里,拯救了这里所有的村民……甚至是他救了三景乡的後代丶这里的未来。”
“这里的所有人,都该给他磕三个响头。”
钟应吾艰涩道:“现在,这里还有人骂他吗?”
“老一辈死的死丶病的病,新一代又有谁会去念着一个面都没见过的‘仇人’呢?”李秀君说,“让他们忘记也好,就当顾肖从来没有来过这里罢。”
钟应吾沉默了。
被人误解到底是一种什麽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