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宋公子晏 > 第84章 84 人才培训基地(第1页)

第84章 84 人才培训基地(第1页)

第84章84“人才培训基地。”

梁园文会的热闹,并未随着士子的陆续散去而立刻冷却下来。

最初的喧嚣鼎沸渐渐沉淀,化为一种细水长流的文化氛围,润物细无声。

谢乔与刘弥商定,梁园後续仍将定期向士人开放。

往後每年三月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文会,以为定例。

同时,每个月亦会安排一次小型的雅集。

在文会雅集之上,无论是诗词歌赋的唱和,还是经义策论的辩难,都将成为常态。

其中遴选出的优秀作品与见解,会被郑重地书写于特制的屏风之上,立于园中显眼处,供後来者观览品评。

这无形中又添了几分激励与竞争。

而在睢阳的东市,卖油炸土豆的摊子前,人潮依旧汹涌,丝毫不见颓势。

那首歪歪扭扭粗陋直白的打油诗,竟然真的被某个闲不住的好事者给谱上了曲调。

更离谱的是,这支带着浓浓市井气息的俚调,凭借其简单上口的旋律和接地气的内容,迅速传遍了睢阳的大街小巷,连追逐打闹的孩童都能摇头晃脑地哼上两句:“黄澄澄,热乎乎,一口下去停不住。”

这无心插柳的广告软文,直接导致了炸土豆摊前的队伍,又肉眼可见地向後延长了几分,摊主忙得脚不沾地,脸上的笑容止不住。

连向谢乔负责汇报的下属,在提及此事时都哭笑不得。

相府的书房之内,灯火通明,谢乔的身影端正坐于宽大的书案後。

在她面前,层层叠叠地摊开着竹简,一卷又一卷,分量十足。

它们堆叠起来,几乎垒成一座小山,足见数目之庞大。

竹简上,细密的墨迹如同蛛网般铺展开来,记录着参与梁园文会的一个个士子的姓名与籍贯。

而名字之後,紧跟着是更为详尽的策论要点摘录,他们的思想精华。

甚至,还有与会期间,专人记录下的言谈举止的细致观察。

某人辩论时的眼神闪烁,被敏锐地捕捉。

某人言语不多却能一语中的,也被郑重地记录。

某人衣着朴素但见解不凡,同样没有被遗漏。

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如同沙里淘金般,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丝潜在的光芒,不使明珠蒙尘。

这些记录经过反复的筛选丶整理和核对,最终才呈递到谢乔的案头。

每一卷竹简,每一个名字背後,都可能潜藏着未来的栋梁之才,亦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过客。

谢乔的指腹带着一丝微凉的触感,在一个个略显陌生的名字上缓缓划过。

“阮瑀,陈留人,未来的建安七子之一。”

她心中默念着,原世界的记忆与眼前的文字交织在一起。

“文采斐然,但观其言行记录,似乎更适宜成为笔杆子。”

“毛玠,陈留平丘人……”

她的目光停留在下一个名字之上,思绪继续延伸。

她的脑海中,各种信息如同走马灯般快速转动丶碰撞丶组合。不仅看他们的主张,更要结合记录中的性情丶谈吐丶乃至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去判断其人的潜力丶可用之处以及潜在的风险。

这工作量,比她原世界的HR筛选简历可要复杂和关键得多,毕竟这关系到她未来的班底,乃至整个势力的根基。

梁国虽小,官场上的弯弯绕绕却一点不少。

谢乔主政梁国的这些日子,旁敲侧击,翻阅了些许陈年卷宗,发现许多位置上的人,要麽是靠着祖荫混日子,尸位素餐,要麽就是精通推诿扯皮之术,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奉为圭臬。真正遇到棘手问题,便只会两手一摊,念叨着“祖宗之法不可变”,或者干脆称病不出。

这与日新月异丶充满活力的东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梁国相,她拥有征辟之权,理论上可以革除庸碌无为的官吏,将这些看中的士子直接任命,以填补空缺。

她完全可以快速组建新的班子。

但直接把人塞进去显然不行,太粗暴。

她几乎能想象出那些满腹经纶丶踌躇满志的年轻士子,一头扎进官场後,被那些老吏们或明或暗的手段耍得团团转,或者凭着一腔热血把好事办砸的场景。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