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窗边,透过那个破洞,目光投向院外,眼神深邃,不知在想些什麽。
夜色渐沉,他吹熄了桌上那盏昏暗的油灯。
这一住便是半个月。
平日里,他极少待在房中。多是清晨或傍晚,趁着天光尚好,他缓步踱出客栈。
他走得很慢,仿佛每一步都在丈量这片土地,脊背却挺得笔直,双手常负于身後,步履间带着一种沉稳的节奏,与他那身旧衣和清贫之相形成奇特的对比,自有一股不动声色的气度。
他走街串巷,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新砌的墙根丶疏浚的沟渠丶修葺的屋檐,心里默默估算着工料耗费,却又不仅仅是估算。看孩童在巷口追逐嬉闹,看匠人在铺子里敲敲打打,看妇人们在井边浣洗衣裳,听着市井间嘈杂的叫卖声,仿佛这喧嚣的市井百态,在他眼中皆是值得细细品读的篇章。
他尤其喜欢去官学附近。
远远地站着,看着那条几乎凝固的长龙,人头攒动,喧嚣震耳。
衆生脸上近乎狂热的期盼,踮着脚伸长脖子的焦灼,以及偶尔抽中签後爆发出的狂喜或落选後的颓然。
有时,他会在街角茶楼寻个最不起眼的角落坐下,点一壶最廉价的粗茶,默默听着邻桌唾沫横飞地争论着只言片语传出来的“圣人之意”,有人引经据典,有人拍桌瞪眼,他却始终垂着眼睑,指节偶尔在木桌上轻轻叩击,仿佛在数着时间的流逝,从不插言,也无人留意到他这个沉默的听客。
这一日,官学大门前,负责抽签的童子从签筒里摸出一根细长的竹签,尖着嗓子念出了抽中的第一个问题。
问题不长,关乎《春秋》笔法中一处隐晦的义理辨析。
人群一阵骚动,无数脖颈伸得更长,目光齐刷刷地扫视着,试图找出是哪位学究提出了如此刁钻的问题。
那身着半旧儒衫的老者,一直静静立在人群相对稀疏的外围,此刻却微微擡了擡眼皮,并未移动。
他身旁一个好事的年轻人推了他一把,低声道:“老丈,好像是你提的问题!”
老者这才不紧不慢地点点头,脸上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神情,仿佛只是确认了一件意料之中的小事。
周围几道探究的目光落在他身上,见他衣着寒酸,又多了几分轻视和不解。
童子确认无误,便拿着木牌,转身走向官学那扇厚重的侧门。
人群的目光追随着他,嗡嗡的议论声并未停歇。
“这问题可深了,不知圣人会如何作答?”
“看这老头其貌不扬,倒有几分学问。”
“哼,哗衆取宠罢了,看圣人怎麽点醒他。”
老者对周遭的议论充耳不闻,只负手而立,目光平静地望着那扇紧闭的侧门。
片刻之後,侧门吱呀一声打开,童子快步走了出来,手里捧着一张折叠整齐的竹简,径直回到老者等候的地方。
四周立刻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无数双眼睛紧盯着那张薄薄的竹简,仿佛上面写着的不是文字,而是万两黄金。
童子清了清嗓子,展开竹简,一字一句地将纸条上的答语念了出来。
那答语确实写得漂亮,引经据典,辞藻华美,对老者提出的那个关于《春秋》义理的诘问,给出了一个逻辑自洽丶听上去无懈可击的回应。
话音刚落,人群瞬间沸腾起来,一片压抑不住的赞叹声此起彼伏。
“妙啊!妙啊!果然是圣人之言!”
“此解闻所未闻,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困扰我多日之惑,今日茅塞顿开!圣人果然是圣人!”
各种溢美之词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那老者淹没。
不少人看向老者的目光,已经带上了几分幸灾乐祸。
然而,就在这一片赞誉声浪的顶峰,那老者却缓缓地丶清晰地摇了摇头。
他清癯的面容上不见丝毫激动或感激,甚至连一点意外都没有,反而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