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
安郡王馀孽的覆灭,如同一场透彻的暴雨,洗刷了汴京上空积郁已久的阴霾。朝堂风气为之一清,赵祯借此机会整顿吏治,提拔了一批能臣干将。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短暂的平静之下,潜藏着更大的风暴。
逃回辽国的耶律宗真,果然不甘失败。他在辽主面前极力渲染宋室的“背信弃义”与“咄咄逼人”,将自己在宋境的狼狈归咎于宋廷的“阴谋”。本就对榷场利益耿耿于怀的辽国贵族们群情激愤,主战派势力迅速擡头。
不久,边境八百里加急军报传来——辽国以宋廷单方面调整榷场税额丶扣押辽使为由,撕毁和约,大将萧天佐率二十万铁骑,猛攻雁门关!
边关烽火骤起,战报如同雪片般飞入汴京。朝野震动。
金殿之上,赵祯面色沉凝,目光扫过下方文武百官。主战之声此刻占据了绝对上风。
“陛下!辽人背信弃义,悍然犯边!臣请旨,即刻发兵,驰援雁门,痛击辽虏!”枢密使狄青声若洪钟,率先出列。
“臣附议!”
“臣愿为先锋!”
一衆武将纷纷请战,群情激昂。
文官之中,虽仍有持重者担忧国力,但在辽国赤裸裸的侵略面前,任何退缩的言论都显得不合时宜。
赵祯霍然起身,帝王威仪尽显:“辽人无道,侵我疆土,欺我百姓!朕意已决,发兵北伐,卫我河山!着狄青为北征大将军,统筹边关战事!各州府兵马,悉听调遣!”
“臣领旨!”狄青轰然应诺。
一时间,粮草丶军械丶兵员源源不断地调往北境。汴京城内,虽依旧繁华,却笼罩上了一层肃杀的气氛。酒楼茶肆间,议论的都是边关战事。
开封府内,气氛更是凝重。包拯虽不直接参与军事,但稳定京畿丶协理後勤丶防止敌谍破坏等重任在肩。展昭作为御前护卫,本可留守汴京,但他主动向包拯和赵祯请缨。
“陛下,大人!边关危急,展昭愿赴前线,略尽绵力!”展昭单膝跪地,语气坚决。他知道自己的武功和在辽国探查的经验,在战场上或许能起到作用。更深层的是,一种源自血脉的责任感驱使着他,必须站在保卫家国的第一线。
赵祯看着殿下目光坚定的展昭,心中百感交集。这个弟弟,终究还是完全卷入了这江山风雨之中。他沉吟片刻,沉声道:“准奏!展昭,朕命你为御前特使,随军参赞,协防雁门!望你不负朕望,扬我国威!”
“臣,定不辱命!”展昭叩首领旨。
离京前夜,筱悠别院内。
轩辕天一默默为展昭整理着行装,放入各种疗伤解毒的丹药。她没有多言,只是动作细致而专注。
展昭站在她身後,看着她纤细却挺直的背影,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牵挂。他走上前,从身後轻轻环住她,将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嗅着那熟悉的冷香。
“等我回来。”他在她耳边低语。
轩辕天一身体微微一顿,随即放松地靠在他怀里,轻轻“嗯”了一声。她转过身,双臂还上展昭的腰,头埋在展昭胸前叮嘱道:“照顾好自己,活着回来。”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次日,展昭与白玉堂随着增援的部队,离开了汴京,奔赴硝烟弥漫的北疆。
雁门关外,战事已然陷入胶着。辽军铁骑彪悍,攻势如潮。宋军凭借关隘之险,拼死抵抗,伤亡惨重。狄青用兵老辣,稳扎稳打,不断调动兵力弥补防线缺口,但面对辽军不计代价的猛攻,压力巨大。
展昭与白玉堂抵达後,并未留在相对安全的中军大帐,而是主动请缨,前往战事最吃紧的前线关隘。展昭凭借高超的武功和敏锐的洞察力,多次在冲突中斩杀辽军骁将,破坏其攻城器械,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白玉堂则发挥其轻功和机变之长,时常潜入辽军营地探查军情,或制造混乱,搞得辽军不胜其烦。
这一日,辽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黑压压的骑兵如同潮水般涌向城墙,箭矢如同飞蝗般遮天蔽日。城头上,宋军将士浴血奋战,滚木礌石丶热油金汁不断倾泻而下,杀声震天。
展昭手持巨阙,屹立在垛口之间,剑光闪烁间,必有辽兵毙命。他目光锐利,冷静地指挥着身边的士卒填补防御缺口。鲜血染红了他的战袍,分不清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
就在战事最为激烈之时,辽军阵中忽然冲出一队衣着格外华丽的骑兵,簇拥着一员女将。那女将一身火红的契丹戎装,手持长弓,容颜明艳,英姿飒爽,正是瑶光公主耶律瑶!
她竟然也来到了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