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没有久留。
他像一阵风,来得快,走得也快。
老人离开前,看了一眼还在运行的反应装置,又看了一眼墙上写满公式的白板。
最后拍了拍周正的肩膀。
“这里交给你了。”
“半个月内,把详细报告拿出来。”
“我要的不是实验室数据,是标准化的建厂方案!能直接铺到全国每个省份的那种!”
周正立正:“是!保证完成任务!”
陈老点点头,转身就走。
厚重的铁门关上了。
实验室里的紧张气氛瞬间松了下来。
但大家胸中的热血还在沸腾。
“都愣着干什么!”周正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对众人“没听到陈老的命令吗!”
他扬起手中的报告初稿,“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第二阶段!”
“所有数据,重新验证!所有流程,重新梳理!所有成本,重新核算!”
“王院士,刘专家!”周正看向几位白专家,“设备国产化替代的方案,就要拜托几位了!”
王院士擦干眼角的泪:“放心吧周主任!就是把我们这几把老骨头拆了当零件,也保证把任务完成!”
“杨老师!”周正又看向杨志,“学生们的思想工作和后勤保障,你是总负责人!”
杨志挺直了腰板:“是!”
最后,周正的目光落在张勤身上。
这个刚刚震动全场的十二岁女孩,周正看着她,半天没说话。
“张勤同学。”他想了想才开口,“张家庄的试点方案,你亲自草拟一份规划;选址、基建要求、劳动力培训……越细越好。”
张勤点头:“我明白。”
狂欢结束了,更艰巨的项目开始了。
没有人抱怨。
没有人退缩。
京市来的老专家们,彻底放下了身份,和高一三班的学生们打成一片。
整个实验室,变成了一个高运转的级大脑。
“不对!这个管道口径要加宽!”
“h省冬季温度低,流体粘度会增加,必须留出冗余!”
“吕为民!再算一遍!”
“把煤炭运输成本和电力成本全部算进去,我要看最极限的成本数字!”
“赵亚男,把所有工人的培训手册编出来!”
“从扫地的大妈到操作反应釜的技术员,每个岗位都要有标准流程!”
张勤就像这个大脑的核心处理器。
她不再提供颠覆性的技术方向,而是沉入到繁琐到令人疯的细节里。
她脑子里那座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工业知识宝库,此刻正被她一砖一瓦地拆解,然后在这个贫瘠的时代,重新搭建。
一周后。
就在所有人被海量的数据和计算折磨到快要崩溃时,周正再次召集了所有人。
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