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一个年轻技术员猛地将手里的记录板砸向天空,用嘶哑的嗓子吼道:
“成了——!”
人们疯狂地拥抱,跳跃,嘶吼,呐喊。
积压太久的压力和委屈在这一刻尽情释放。
几个年轻技术员,冲过来把林卫国高高举起,一次又一次抛向空中。
“林副院长万岁!”
“新中国科学万岁!”
娄晓娥站在人群外,看着被众人簇拥在中央的丈夫,滚烫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纯浮液的成功,意味着“液浮陀螺仪”的技术瓶颈被彻底攻克。
接下来的工作,水到渠成。
在林卫国的指导下,陀螺仪的转子和壳体很快加工完成。
这一次没有再出现任何动不平衡的问题。
在一个用几百盏紫外线灯进行无死角杀菌的“净工作台”上。
林卫国亲自操刀,将陀螺仪的各个部件小心翼翼地组装。
当最后一滴纯浮液被注入陀螺仪的壳体内,并进行真空密封后。
世界上最先进的液浮陀螺仪原型机,正式诞生!
接通电源。
陀螺仪内部的转子在磁力的驱动下,开始无声地旋转。
没有丝毫的震动,没有一丝的噪音,安静得如同宇宙深空。
连接在测试仪器上的指针稳稳地指向零位,纹丝不动。
“开始测试漂移率!”
钱学敏对着麦克风,用颤抖的声音下达指令。
漂移率,陀螺仪的灵魂指标。
它决定导弹飞出千里之外,究竟是命中目标,还是落在几公里外的农田里!
当时,苏联最好的滚珠轴承陀螺仪,一个小时的漂移率大概在o度。
而美国最顶尖的型号,也只能做到oo度。
测试开始。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死死盯着仪器上的读数。
一分钟过去。
漂移:o。
十分钟过去。
漂移:o。
半个小时过去。
漂移:o。
整整一个小时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