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心里想着事,没注意到村口的人。
直到她的马车被拦下来,赶车的是二哥。
“你们干什么,快让开。”
“求求好心的老乡,给口吃的吧。我们大老远的走过来没吃的,快饿死了。”
青禾探出脑袋去,村口的路已经被用一根粗壮的树干给拦了起来,几个村民正拿着锄头堵在路口。
路口的树荫下坐了一帮蓬头垢面的人,大人小孩都有,个个面黄肌瘦,平坦的地方铺了被子,树杈上晒着衣服,田埂上有几个用石头打的简易锅灶。
下午天很热,这些人麻木地躺着,连小孩都不怎么说话,一动一动的胸口显示这些人还活着。
村民打开木桩,让马车进去。
小夏下车,问路口的人怎么回事。
村民一脸的不忍,“听说是从旁边哪个县逃荒过来,本来要去县城,不知道听谁说咱们村有水,拖家带口的来了。
你是没瞧见,他们刚才看到水的样子,扑上去就喝,吓死我了,里正看他们可怜,给了一瓢粗粮,他们从地里挖了些草,放了一点粮,煮了一锅稀汤喝,然后就不走了。”
旁边一个人凑上来:“怕是不走了,要我说里正就不该给那瓢粮食,现在好了,直接不走了。”
小夏观察了一下,刚才问她要吃食的是个婆婆,手里牵着个小男孩,晒的黑不溜秋。
见她看他有些不好意思的往婆婆后面缩了缩。
婆婆眼窝深陷,双眼浑浊,脸上只挂着一层皮,没要到东西也习惯的样子,蹒跚着走到阴凉处坐着。
还有三个汉子,长相有些相似,都光着膀子,估计是兄弟三个,各自带着自己的家人。
三个妇人围在一起,面前放了一堆田间地头长的杂草,她们在摘里面的黄叶子。
“你们是哪个村的?”小夏问。
里面一个汉子似乎没想到会有人主动跟他们搭话,这一路过来遇到的人恨不得躲的他们远远的,生怕惹上麻烦。
他搓着手站起来,意识到不对劲,又捡起地上的衣服穿上。
“黄县,一路乞讨过来的。”
小夏不解,“照理说现在离秋收还有一个多月,你们不至于连日子都过不下去。”
男子叹了口气,“不到逼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我们家在村里算是日子好过的,才等到现在,村里的其他人早就逃荒去了。”
旁边摘野菜的一个妇人补充,“是啊,我们走的时候村里没几户了,跟不上前面的人,我们这只能自己摸着方向走,然后走到了你们村。”
“到了你们这里才知道,原来清水镇的赋税这么低。”女子说着愣了神,“要是我们的县令但凡有你们一般良心,我们也不至于这样。”
“我们也是有手有脚有手艺,谁会想到有一天要讨饭呢。”
女子擦了擦眼角的泪。
小夏沉默,不用问了,猜都知道肯定是沉重的赋税,民不聊生。
不得不夸清水镇的县令,从推广红薯开始,到现在,功德无量。
小夏看了眼几个孩子,最小的还抱在怀里,她不是圣人,但遇到这样心地不坏的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她愿意拉一把。
“你们有什么手艺?”
“我跟我哥是砖匠,我弟是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