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番外一薇光晟世
日子过得飞快,距离楚王之乱已过半年。
梅山县在西北军的帮助下,百姓陆续重建家园,再加上太子亲自下旨,由秦州知府出资,为梅山县修建一条宽敞平坦的官道,自此,梅山县不再闭塞。
不止如此,据说太子声称,他于梅山落难时幸得梅山百姓送来的滋补圣品黄精,为其养伤恢复提供一大助力。他特从京中派了几位擅药物的太医前去考察,多次试验後,为梅山黄精研究出了人工种植之法。
太子金口玉言,百姓深信不疑,往来商旅纷纷绕道来此收购黄精,梅山百姓虽然没有得到真正的宝藏,可搬进了新房,腰包日益富裕,走在路上腰背都挺直不少。
太子离他们太远,他们只能心里记着感恩,可对县衙里住着的一对姐弟,却是日日关心照顾。
更有甚的,频频想为蒋氏姐弟说亲做媒。
一位是大齐最年轻的探花县令,一位是温和有礼的大家闺秀,谁家不爱。
就连秦州州府不少大户人家因着修路一事,都听说了蒋氏姐弟的名声,打听到他们出自蒋太师族中嫡系後,更是撺掇家中年轻子弟入梅山县,意图引起蒋氏姐弟青睐。
梅山县衙後宅重建时特意扩大了占地,如今後院不仅有宽敞的会客厅,还多建了几间屋舍。
左边两间厢房为蒋淮舟的住处并书房,右边两间厢房自是留给蒋时薇。
後院角门吱呀一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妇提着篮子缓步进来,在屋中看书的蒋时薇听到动静出来一瞧,忙去扶她。
“梅婆婆您怎麽又跑出去了,您的身子刚好不久,该多休养才是。”蒋时薇语带关切,接过她手中的篮子。
梅婆婆拍拍她的手,眸光慈祥:“不碍事,走动走动浑身更舒坦些。你瞧,我跟着隔壁的张婶子去摘了不少新鲜野菜,中午正好烧汤。”
蒋时薇低头一看,篮子里的野菜显然清理过一道,叶片干干净净,叶片上的露珠随着篮子轻轻晃动。
梅婆婆是她半年前带着百姓去深山里挖黄精捡的。
梅婆婆六七十岁的年纪,衣衫上尽是污渍已辨不出原本的模样,还被灌木划破不少,显然在山里流落不是一日两日了,又磕破了脑袋,失了记忆。
蒋时薇将人带回县衙,悉心照料,帮她治伤养伤,谁知伤都养好了,甚至贴出了告示也没人来寻亲。
县里人讲,以前有些偏僻的村子,家里穷养不起老人的就会带去山里丢了,任她自生自灭。
虽然不知梅婆婆的来历,蒋时薇仍然将她当做自家长辈般留在身边照料。
梅婆婆不记得姓名,蒋时薇便以梅山的梅为姓相称。
蒋时薇一回屋,便端来热水,拉着梅婆婆的手放进水中,用软布细心地为她清洗指甲残留的泥土。
梅婆婆双手即便爬满皱纹,却也不似李婶子她们的粗糙,甚至触摸之下犹感滑腻,显然没干过什麽粗活。
蒋时薇猜测,梅婆婆曾经应当也是富贵人家,只是不知为何流落到深山里。
梅婆婆帮着她把新鲜的黄精切片晾晒,正忙碌着,蒋淮舟眉头紧皱着踱步进了堂屋,脸色肉眼可见的难看。
“这是怎的了?有什麽棘手的案子吗?”蒋时薇跟进去用粗瓷碗沏上一碗茶递过去。
梅山县经过一番教化,鸡毛蒜皮的小事已经很少会再闹到县衙里来。
淮舟接过凉茶一饮而尽,茶水甘甜沁凉,顿时将心中的火气消弭大半。
“还不是秦州来的那群高门子弟,整日在衙门前晃悠,今日诓骗我去他们的诗会,结果不是给我塞礼物,就是打听你的喜好,简直……不可理喻!”
蒋淮舟克己复礼,骂人的话着实说不出口。
蒋时薇莞尔一笑:“又不是冲上衙门来抢人,你着急什麽。”
“你还笑!我是替你担心,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哪天打起馊主意。不行,我得修书一封给太子殿下,让他早日来将你接走。”
蒋淮舟越想越觉得可行,与其让姐姐陪他继续留在梅山,不如便宜太子殿下。
更何况,太子殿下清朗俊逸,又同他们有生死之交的,再过几年他努力升迁回京,做姐姐的依靠,晾他也不敢对姐姐不薄。
蒋时薇的脸颊毫无预兆飞起两片红霞,嗔怪道:“你这又是哪听的闲话,同太子殿下又有何干系。”
蒋淮舟挑眉疑惑:“若是没关系,太子殿下每月寄来给你的书信作何解释?”
蒋时薇羞恼,索性不理他,回院子继续做自己的事。
梅婆婆听到两人的说话声,凑过来道:“蒋县令,你方才说的太子殿下为人如何?可不能光看家世,以後啊太子可是要登基为帝的,三宫六院少不了,你姐姐这般模样好心情好的女娃,万不可被辜负了。”
蒋淮舟一听,松开的眉头再次皱起,他怎麽忘了这茬,不行,还是再考量考量秦州的子弟,将姐姐嫁得远离京城,太子总不能来抢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