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嫂子和伯娘得知他这个想法后,都十分支持。
那日见他拿着袜子反复刷桐油试验,她们好奇过后,觉得这法子既实在又巧妙。
嫂子更是说将铺子里的布匹可按原价匀给他,只要每月不过两匹。
他没再客套推辞,直接谢过。
想到这些,虎子心头暖融融的,对往后成家立业的日子,没那么忐忑了。
两家人谈妥婚事,李大娘执意要留赵家几人用饭。
赵母婉言拒绝,说是家中定然备好了饭食,若不吃便浪费了,不好再麻烦李家张罗。
李大爷和李大娘也不强留,笑呵呵地将赵家人送出家门,目送他们走远了,方才关了门。
回到院里,李大娘开始归置虎子送来的提亲礼。
她拿起一个用红布仔细包裹的小方盒时,不禁好奇:这么精巧的盒子,里头装的是什么呢?
她打开盒子,现是里边是一对闪着银光的耳珰后,转头对正在收拾茶盏的孙女说道:盼芙快来看!这定是虎子特地为你准备的,这孩子真是有心了。
京城这边的提亲礼,向来只有茶、干果和点心这些寻常物。
少有送金银等贵重之物的,毕竟若是提亲不成,这些礼都是不退的。
即便定了亲再解除婚约,也只退聘礼。
所以她说虎子有心了。
李盼芙被祖母这样调侃,脸红了红,接过那个小盒子。
见是一对精巧的丁香花。她眼中满是欢喜。
虎子一回到家,便找团团借笔墨。
虽说他幼时也读过几年书,认得常用字,但平日里除了给家中写信,鲜少动笔。
当日下午,虎子便将写好的家书仔细封好,赶往镖局。
一同寄出的,还有赵惊弦的四封书信。
分别是给陵州的赵大伯、孙父,以及县里书院和横渠书院的先生们。
随信同行的,还有两身厚实的秋裳和两匹布料。
那两身衣裳是玉娘特意托绣坊为赵大伯和赵伯娘缝制的,因许久未见,不知二人如今的身量,便特意嘱咐往宽松里做。
两匹布一深一浅,不论老少都能用得上。
自从来京后,赵惊弦每隔两三月,会往陵州去信。
玉娘也总会备上各式礼物给几家。
给书院先生们和孙家的多少京城特产。
给赵大伯家的就不同了。有时是京城时兴的泥叫叫、不倒翁,让孩子们解闷。
有时是外邦商船带来的糖炒栗子、香脆榛子、泛着海味的紫菜与异域香料。
更多时候,则是这些实在耐用的布匹衣裳。
赵惊弦在写给书院先生的信中,除了殷勤问候、禀报近况,总不忘附上几处学问上的疑问,谦恭请教,字里行间皆是向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