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而合国之子弟焉 > 到此为止(第1页)

到此为止(第1页)

到此为止

那侍从在这边兜了三圈,谁想却竟无一人回答。

原因无他:顾逸所习本就是雅乐,而这些舞伎歌人所习的乐府传承都是用于侍奉宴会的女色俗乐。顾逸哪怕随便奏一曲,他们都未必了了,更何况这首曲子,并非古谱所记载,千百年流传于典籍的乐曲,而是顾逸曾经亲自登上长安的城墙,见苍生流离,战火侵扰,有所感怀而作。

阿秋隐在队中,虽不知斛律光为何要问这个问题,却直觉这问题若答不上来,恐怕大为不妥。因斛律光正不住地向这边瞧来,且脸容冷峻生硬,褪去了先前的和颜悦色。

这首曲子,向少人识,但阿秋刚入乐府的那一天,便曾以羌笛吹奏过。

它便是糅合了胡汉风情的《长安风》。

当初万俟清教阿秋以羌笛入乐府采选,曾费尽心思为她寻找曲目。

因羌笛本就是北胡乐器,而胡人极少有记谱传诵的传统,皆是以音声口耳相传,甚至并不成调,故流传下来的曲目本就稀少。简单的乐器要吹奏出高深的境界,展示吹奏者的功底,选曲便犹为重要。

是阿秋听到羌笛的音色,忽然于记忆中零星地拣起了一些幼时听过的旋律,感到它以羌笛吹奏会很合适,便试着将它吹奏出来。

未想到却是一首完整的曲子。

万俟清听过之後,神色亦是微微一怔。他俊伟如刀刻斧凿的面庞上,出现深思的神情,像是在回忆中寻找着什麽。

片刻後他不确定地道:“这应是一首胡风谣曲。我仿佛在中都洛阳的城头听到过。阿秋你又是从哪里听来的呢?”

阿秋闭目努力回忆,却发觉记忆深处,与它有关的部分全是空白。

空空洞洞,没有留下任何人或事的痕迹。

就仿佛这曲子是从天而降的。

她只得道:“我不记得了,师尊。”

万俟清摸了摸她的头,安慰道:“无事。”又像是自言自语地道:“有些事,忘记了也好。你就以此曲去采选吧。”

……

这便是《长安风》的来历。

是她幼年时,顾逸曾为她弹奏丶哄她入睡的旋律。

她现在甚至能记得顾逸那时对她说过的话。

“我曾孤身涉过黄河,北涉阴川,到达荒芜的雁门关外,在新生秋草的坟茔畔,听到汉人戍边的征夫丶士兵,哼唱着这苦楚的思乡谣曲。我便记下,并完善音节丶使之成调。”

他们此刻身所处的,是衰草迷离的边关。而他们所思的故乡,却是梦里的家国,百年前的长安。

……

而她长大以後,与顾逸再度重逢于深宫,仍是以这首《长安风》作为开场。

那时她唇边飘忽而出的曲调,时而高昂壮阔苍远,时而徘徊低回无尽,像翻越无数关山的旅人,驻足遥望边关的明月。

而他的足音,便在最後一个音收尽时,准确无比地踏入长廊,出现在她眼前。

阿秋忽然明白了。

有同心花蛊的感应,加上《长安风》,他一早便知道是她。

这便是为何他从来都不曾揭穿她。

一向清冷自律,崖岸高峻的他,为何会单单留她在身边,甚至不顾万人侧目。

为何会出人意表的收她为徒。

她以为……他对她是特别的。

事实上,他对她确实特别。但却是为了另一个原因,而大概并不是她期盼的那个。

所以他们之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她主动地,破坏了他们原本应有的界限和距离。

顾逸是想保护她,照顾她,但并不是——以那种方式。

所以,他从万俟清手中为她争得自由,却放她于山海江湖。

他一直接纳她,待她与别人不同,却并不想要逾越。

到了此刻,他知她即将离开南朝,随这支使团北上,便以这种方式,为她送行。

她只道公仪休此去的任务,深入虎xue,千难万险;其实她自己又何尝不是。

这是一支记录了她与顾逸之间,所有相遇相知的曲子。

顾逸以此告诉她:我记得。

记得从前的你,後来的你。

记得我们之间的一切。

但也就到此为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金陵向黄昏。

阿秋眼中不由自主发酸,却终于想到了解决眼前这问题的方法。

她挤在舞伎队伍中,不着痕迹地向孙内人靠近了几步,附耳将这首曲子的名字告知孙内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