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商标的成功注册与市场认可,如同给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扩散,最终演变成了汹涌的波涛。订单量以前所未有的度暴涨,省城百货公司的要货单、周边县市供销社的采购函、甚至外贸局转来的初步意向书,雪片般堆满了苏晚的办公桌。
生产计划排得密不透风,车间里原本规律运行的缝纫机声,如今变得急促而嘈杂,仿佛永不停歇。工人们三班倒,机器连轴转,原料仓库以肉眼可见的度空下去,成品仓库又迅被填满,然后很快被拉货的卡车清空。整个锦绣制造厂像一架被上紧了条的机器,高运转着,每一个零件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然而,这架刚刚完成“品牌化”升级的机器,其内核的管理系统,却还是过去小作坊式的、依靠人情与默契维持的版本。高的扩张,很快就让这陈旧的系统不堪重负,潜藏的问题如同雨季的苔藓,在忙碌的缝隙中悄然滋生,然后迅蔓延。
最先暴露的是生产流程的混乱。
这天上午,苏晚正在办公室与百货公司的采购科长敲定一批紧急订单的细节,车间主任张师傅就一头汗地闯了进来,也顾不得有客人在,焦急地喊道:“厂长!不好了!裁剪车间把下个礼拜要交外贸局的那批劳保鞋鞋面料,当成今天要往市百货的货给裁了!尺寸全不对!”
苏晚心里“咯噔”一下,强笑着对采购科长道歉,匆匆打走客人,立刻跟着张师傅赶往车间。
裁剪车间里,负责的老师傅一脸懊悔,指着堆在一旁裁错的布料:“厂长,这……这订单太多了,单子都混在一起,我看岔了……”
这还只是开始。紧接着,缝纫车间那边又传来消息,因为赶工,好几批不同订单、不同规格的零件被混放在一起,工人们拿错部件的情况时有生,导致组装好的产品不得不返工。包装组更是乱成一团,新设计好的、印着崭新“锦绣”商标的包装盒和旧库存的普通包装盒混用,货单和实物时常对不上号。
“昨天往县供销社的货,里面竟然混了十双打算返修的鞋!”负责货的老王苦着脸汇报,“人家今天电话都打到厂里来了!”
苏晚焦头烂额,像一个救火队员,哪里出了问题就扑向哪里。她嗓音沙哑地在各个车间之间协调、指挥,试图用个人的权威和精力去弥补制度上的漏洞。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旧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新的混乱又接踵而至。
而这生产的混乱,仅仅是一切麻烦的表象。更深层次的冲突,则在人员的管理上,尖锐地爆出来。
为了应对暴涨的订单,苏晚听从了林长河的建议,在严格考核后,又招录了一批新人。这批新员工大多是省城待业青年,有初中甚至高中学历,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但同时也带着城里人的优越感和对纪律的散漫。
以赵婶子、张梅为代表的“元老”级员工,都是跟着苏晚从村里出来的,或者是在村里作坊时期就加入的。她们对苏晚和林长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干活舍得下力气,对厂子有很强的归属感,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习惯于听从明确的指令,对于新引进的半自动设备,学习起来也比年轻人慢些。
矛盾先在工作量分配上显现。新员工脑子活,手脚快,尤其是在操作半自动设备上优势明显,完成的计件数量自然就多。而赵婶子她们,虽然兢兢业业,但度上难免吃亏。
休息时间里,一个叫孙卫国的年轻男工,一边炫耀般地甩着手中的工票,一边对同伴嘀咕:“瞧见没?这年头光靠傻干不行,得用脑子!那些老大婶,磨蹭一上午,还没我两小时干的活多。”
这话恰好被进来喝水的张梅听到,她顿时就炸了:“小兔崽子你说谁傻干呢?没有我们当初一针一线踩缝纫机,能有这厂子?你们现在吃的现成饭,还嫌弃做饭的人慢了?”
孙卫国年轻气盛,不服气地顶嘴:“张婶,话不能这么说!现在是新社会,讲的是效率!厂子要展,光靠老黄牛精神可不行!”
“你!”张梅气得脸色通红,被闻声赶来的赵婶子死死拉住。
类似这样夹枪带棒的口角,在车间、在食堂、在宿舍,时有生。新员工觉得老员工“思想落后”、“占着茅坑不拉屎”,老员工则觉得新员工“眼高手低”、“忘恩负义”,缺乏对厂子历史的尊重。
更深的隔阂,则体现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下班后,新员工们喜欢聚在一起听收音机里的流行歌曲,讨论电影和时兴的的确良衬衫,言语间对老员工们土气的穿着、带着乡音的谈吐,时常流露出不经意的轻视。而老员工们则看不惯新员工的“资产阶级做派”,觉得他们浮躁,不能吃苦,对厂子没有“家”的感情。
一次,厂里为赶一批紧急订单,苏晚动员大家自愿加班。赵婶子、张梅等人二话不说,放下家里的事就来了车间。而好几个新员工却以“有事”、“约好了人”为由推脱,孙卫国甚至直言:“厂长,加班费怎么算?得有说法吧?总不能白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话传到赵婶子耳朵里,老人家长叹一声,对苏晚说:“晚晚,这人心……不如以前齐了。”
苏晚听着,心里像压了一块巨石。她理解新员工按劳取酬的想法有其合理性,但也无法忽视老员工们那种不计得失的奉献所带来的刺痛。她试图调解,但往往顾此失彼。强调纪律和效率,伤了老员工的心;照顾老员工的情绪,又让新员工觉得不公。
管理的力不从心,让苏晚身心俱疲。她习惯于用情感和榜样力量去带动大家,过去在小作坊里,这一套行之有效。可如今面对几十号背景各异、想法不同的员工,她现自己的方法失灵了。制度的缺失,让公平难以体现,让责任无法清晰,让人情成了负担。
这天深夜,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苏晚对着一桌子的生产报表、混乱的交接记录和几份言辞激烈的员工冲突报告,眉头紧锁,一筹莫展。她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的网,越挣扎,束缚得越紧。
“又遇到难题了。”低沉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林长河端着一个搪瓷缸子走了进来,里面是刚沏好的浓茶。他走到苏晚身边,将缸子放在她面前,目光扫过桌上那堆乱麻般的文件。
苏晚抬起头,眼圈泛着青黑,疲惫和沮丧几乎要溢出眼眶:“长河哥,我……我好像搞不定了。”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脆弱,“订单多了,人多了,事情却乱了套。赵婶子她们觉得寒心,新来的觉得委屈,生产老是出错……我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感觉事情越来越糟。”她揉了揉太阳穴,声音低了下去,“可能……可能我真的能力不够,管不了这么大的摊子。”
林长河没有立刻安慰她,而是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拿起那份关于裁剪车间下错料的报告,仔细看着。他的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刚毅,眉头微微蹙起,像是在研究一张复杂的机械图纸。
“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过了一会儿,他放下报告,语气平静而肯定,“是方法不对。”
“方法?”苏晚疑惑地看着他。
“嗯。”林长河站起身,走到办公室那块用来写通知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以前在部队,一个新兵连,百十号人,来自天南海北,性子各异,怎么管?”
苏晚怔住,这个问题她从未想过。
林长河在黑板上画了几个方框,用线条连接起来:“靠的是章程,是规矩。什么事,谁负责,怎么做,标准是什么,出了问题找谁,清清楚楚。”他的粉笔点在方框里,“就像机器,每个齿轮都有自己的位置,卡准了,才能转得顺。”
他转过身,目光沉静地看向苏晚:“我们现在,就像一堆好零件,没装对地方。”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瞬间驱散了苏晚心头的迷雾。她一直沉浸在具体的事务和人情困扰中,却从未从系统构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林长河这个比喻,简单,却直指核心。
“那……我们该怎么‘装’?”苏晚的眼神重新亮起了光,身体不自觉地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