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重生赌徒 > 第135章 生活的轨迹(第2页)

第135章 生活的轨迹(第2页)

林少莲感慨道,“做事踏实了很多,也确实想出了一些有用的点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兰凤轻轻“嗯”了一声,算是默认。

她看着远处玩耍的孩子们,忽然轻声说:“也许,给他一个机会,也是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书社……总算活下来了,而且,好像有了点新的气象。”

听到她们的话,我和子豪相视一笑。

我们退出后,那份萦绕心头的隐隐担忧,终于可以放下了。

青禾书社这艘小船,在经历了人员变动和风浪颠簸后,似乎终于找到了一套新的、属于它自己的航行节奏。

何志明正在用行动,艰难地书写着他的救赎之路。

而书社,也仿佛因为他这份孤注一掷的投入,焕出了新的生命力。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绝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

告别,有时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而新生,往往孕育在坚持与改变之中。

时光的沙漏沉稳流淌,转眼间,承煜、瑾妍和启辰背起了小小的书包,正式成为了幼儿园的小朋友。

这意味着四位老人终于可以从全天候的“高强度作战”中稍稍解脱,而我和子豪的生活,也仿佛卸下了一部分最沉重的担子,有了更多喘息和规划未来的空间。

子豪在省农业局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他牵头的一个关于特色农产品推广的项目还获得了省级的认可。

周末回家时,他不再是单纯的丈夫和父亲,有时也会带着些许公务的思考,与我讨论政策落地的问题,眉宇间多了几分成熟与担当。

我们连锁店的生意在专业店长的打理下稳步增长,子豪只需远程把握方向,这让我们在经济上更加从容。

而我,在孩子们入园后,终于找回了一些属于“华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教学任务之余,我重新拾起了一些搁置已久的学术研究,甚至尝试将青禾书社早期的一些文化沙龙实践,整理成案例,融入了我的课堂教学,意外地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生活,仿佛进入了一条宽阔平缓的河道,虽然依旧忙碌,却少了之前的兵荒马乱。

偶尔,我们还是会关注青禾书社的消息。

它似乎真的在何志明、兰凤和林少莲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何志明提出的“城市深夜书房”计划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周五周六的夜晚,书社那暖黄的灯光总会为少数需要的人亮到午夜。

这里成了附近一些创意工作者、备考学生,甚至只是需要片刻安宁的都市人的避风港。

这项服务并未带来暴利,却极大地提升了书社的口碑和人文温度。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何志明表现出的商业敏锐度。

他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在“精”和“特”上做文章。

他利用自己在南方积累的资源,引进了一些独立出版社和海外原版艺术设计类书籍,虽然小众,却吸引了一批忠实的专业读者。

他还与林少莲一起,开了书社专属的文创周边——

印着书社ogo和经典书摘的帆布包、笔记本,以及与本地手工艺人合作的植物染书衣,这些物件成了读者们乐于收藏和赠送的纪念品,也成了一个新的收入来源。

兰凤主要负责活动策划和读者关系维护,她的亲和力与审美确保了书社活动的品质。

林少莲则依旧是那个沉稳的“大管家”,将财务和内部管理打理得井井有条。

曾经的隔阂与勉强,在日复一日的并肩作战中,似乎渐渐被一种新的、基于共同事业目标的默契所取代。

一次,我因为要为一门课程寻找参考资料,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走进了久违的青禾书社。

店里客人不多,阳光正好。

何志明正站在梯子上,亲自调整高处书架的分类标签,动作细致专注。

兰凤在吧台后与一位老读者低声交谈,脸上带着熟悉的笑容。

林少莲则在角落的电脑前核对数据。

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有序,又充满生机。

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依靠情怀支撑的梦想乌托邦,更像是一个找到了自身节奏、能够良性运转的、有温度的文化小生态。

何志明看到我,立刻从梯子上下来,擦了擦手,迎了过来。

他的笑容里少了从前的浮夸,多了些踏实和一点点不易察觉的腼腆。

“华华,你怎么来了?快坐。”

他引我到熟悉的靠窗位置坐下,熟练地去倒水。

“来看看,顺便找点资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