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重生赌徒 > 第135章 生活的轨迹(第3页)

第135章 生活的轨迹(第3页)

我笑着打量他,“看起来,你们做得很好。”

他挠了挠头,语气诚恳:“还在摸索。多亏了兰凤和林少莲,她们才是书社的根基。我……我就是打打杂,出出力气。”

这时,兰凤也走了过来,听到他的话,轻轻哼了一声,但眼神里已没有了最初的尖锐,反而带着一丝熟稔的调侃:

“何总现在可是我们书社的‘革新主力’,谦虚什么。”

何志明连忙摆手,耳根有些红。

看着他们之间这种自然了许多的互动,我知道,青禾书社真的已经翻过了属于我和子豪的那一页,开启了属于他们三人的、稳固而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回到家,孩子们正在爷爷奶奶的指导下,用稚嫩的小手练习写自己的名字。

子豪也刚好从单位回来,带回了我们爱吃的糕点。

晚上,我们一边吃着糕点,一边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讲述幼儿园的趣事。

我将下午在书社的见闻告诉子豪。

他听后,沉默片刻,然后释然地笑了笑:“看来,何志明是真的找到地方‘落地’了。这样挺好,我们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是啊,都找到了位置。

子豪在更广阔的天地实现着他的社会价值;

我在家庭与讲台之间平衡着自我;

孩子们在爱与阳光下茁壮成长;

而青禾书社,在那个曾经最意想不到的人手中,不仅存活下来,还焕出了新的、更坚韧的光彩。

生活不曾停步,它用不断的告别和新的开始,教会我们珍惜当下,也教会我们放手前行。

那些曾经的波澜、抉择、困顿与挣扎,最终都沉淀为生命底蕴里温润的光泽,照亮着前路,也温暖着回忆。

窗外,月色如水。

屋内,灯火可亲。

我们的小家,和远方那间依旧亮着温暖灯光的书社一样,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平稳而坚定地,向着未来驶去。

故事,还在继续,只是节奏变得更加舒缓、深厚,如同陈年的酒,愈久愈醇。

时光荏苒,如同书社窗外那棵老樟树,在不经意间又添了新绿,铺开了更浓的荫凉。

承煜、瑾妍和启辰背着小书包,正式成为了小学一年级的新生。

家里仿佛瞬间安静空旷了许多,四位老人一时间竟有些难以适应,常常对着孩子们曾经玩闹的角落出神。

我和子豪的生活节奏,也因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他依旧在省城和家之间每周奔波,但肩上的责任更重,参与制定的几项农业扶持政策初见成效,让他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的自信。

我的教学工作愈纯熟,孩子们入学后,我终于拥有了大段不受打扰的时间,可以沉下心来钻研课题,甚至开始构思一本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的书。

青禾书社,在何志明、兰凤和林少莲的掌舵下,不仅稳稳扎根,甚至开出了意料之外的新枝。

何志明似乎将这里当成了他脱胎换骨的修行地。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被时刻审视的“外来者”,而是真正成为了书社不可或缺的引擎。

他敏锐地捕捉到“在地文化”逐渐成为热点,力主与本地非遗传承人合作,定期举办“非遗体验课”——

扎染、剪纸、古法造纸……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甚至成了外地游客体验本地文化的窗口。

书社一角,也固定陈列起这些手工艺人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小而美的“本土文创展售区”。

兰凤负责的活动板块,愈精致且有深度。

她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读书分享,而是策划了“城市记忆”系列沙龙,邀请老居民、历史学者、城市规划师共同追溯城市变迁,场场爆满。

她与何志明之间,那种因过往隔阂而产生的紧绷感,早已被一种基于共同目标和多年磨合形成的、近乎战友般的信任所取代。

偶尔,我们小聚时,她甚至会不经意地提起“何志明说……”、“我们商量觉得……”,语气自然。

林少莲则依旧是那个定海神针,将书社的财务和内部管理梳理得井井有条。

她还报班学习了专业的会计课程,笑着说要让自己这个“管家”更称职。

书社实现了稳定盈利,虽然不算丰厚,但足以支撑其良性展,甚至有了些许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们一家五口难得齐齐整整地去书社看书。

一进门,就被一种熟悉又崭新的氛围包裹。

书架布局似乎又做了微调,空间利用更合理。

新设的“本土文创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