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大明的皇上是谁 > 北伐大元(第1页)

北伐大元(第1页)

北伐大元!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半年过去。到了九月时,徐达,常遇春及诸将攻破了苏州城,在巷战中将张士诚活捉了,随後送到了应天。

张士诚见到朱元璋後,既不下跪也不求饶,张口便将朱元璋从起势到如今全骂了一遍,不外乎说他靠老丈人起势却痛杀义弟是为不孝,而後打着小明王的旗帜与义军内斗,转身又溺死小明王是为不忠,亲手杀死自己亲侄儿是为不义,苛刻管辖地上的贫民征收重税是为不仁,如此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竟胜了,当真老天不开眼。一番话骂下来,只把朱元璋气的差点当场背过去,恼怒间当即命人将他乱棍打死于殿上。

周舍默默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自然知道张士诚所说却是不假,但是成王败寇,他这般做只是一心求死而已。在侍卫拿着棍棒上前时,周舍便默默闭起了眼,直到许久之後大殿上只剩下一滩血迹时她才缓缓睁开了眼。

李善长等文官竭力在劝着盛怒的朱元璋,许久殿内才安静了下来。周舍这才开口朝朱元璋道:“成王败寇,爹爹莫要再置气了,该想想接下来的战事了”。

朱元璋坐在上位喘着粗气道:“方国珍已送来了降书,降了”。

这方国珍既然降了,那就还剩东南的陈友定,便不足为惧。如此南方便定了。

一衆文官商议着该如何处置苏州的降将及百姓,这些周舍就在一旁静静的听着。

朱元璋因恼极了张士诚,所以对苏州城民也不喜,当下决定向苏州征收重税,并强制苏州富商迁移到濠州去,如此做法一是想打破苏州那些富商对张士诚的眷恋,而是让他们去濠州经营自己地盘的民生。这个倒是没什麽好说的。只是向苏州等地征收重税却是极为苛刻的,所收数目竟是应天等地的六七倍,如此当地百姓定是会起怨气。

周舍看着坐上的那个人,只觉得有些无奈,国事当家事来处理,用个人的喜恶来决定百姓的活路,当真是让人心生厌恶,但她是武将,这些文官的事情轮不到她来提意见。她便早早告退了。

过了两日,待苏州事宜议论清楚後,朱元璋便与李善长等人商议起了打算北伐的计划,往北去大多是归顺大元的地主富商,这些人便不好对付,又不能都杀了,如今天下连年战乱,百姓十室九空。若是真将大元打跑了,而北方却没了百姓地主富商那些,那还如何恢复生産。朱元璋想争取那些地主富商的心,这样一来他们可节省不少北伐的时间,现如今他虽拿下了南方,但是若是北伐,那便是与大都的大元对战,总得有个说法,写个檄文吧!

这檄文朱元璋交给宋濂来写,既要争得人心,又要清楚告诉老百姓,他们只与大元打战,绝不滥杀百姓。宋濂写了好几次,朱元璋改来改去,最後修订好以後的周舍看了一眼,承认元朝正统?这个周舍也能理解朱元璋心中作何想法,他一定认为承认元朝为正统,来抹杀掉他对小明王背信弃义的行为,若是认小明王为正统,那岂不是背上弑主的罪名,还不如认了元朝为正统来的实在,毕竟如此还能名正言顺的接收大元的地盘,接着又说大元虽是正统,但是蒙古贵族“败坏纲常”,所以老天才排自己来取而代之,这朱元璋当真是脸皮极厚,什麽对自己有利就说什麽,还称呼自己是降生的圣人,周舍看的都有点尴尬,接着往下看後才发现,“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不就是说他要重新制定秩序,恢复地主富人的利益,咦,怎麽没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周舍仔细看了一遍,也没看到那八个字。

于是她斟酌了一下开口朝一把长胡子的宋濂道:“宋大人这篇檄文写的极好,若是再加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则为更好”。

宋濂一听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当场愣住,随後激动的点头道:“极好极好”。当下就将那八个字加了上去。

一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的檄文便诞生了。朱元璋当即下达北伐的王令。

而今方国珍虽然降了,但是此人反复无常,周舍建议朱元璋派一名强将去做实这投降,朱元璋想了想便派了朱亮祖去了。

而陈友定那边则是派了胡廷瑞与朱文辉为主副将带兵前去,同时让朱文忠与汤和也从侧面进攻。

至于北伐的武将,自然是以徐达为大元帅及常遇春为副元帅的诸位武将,领兵二十五万从淮安直接北上。

至于怎麽个打法,周舍引着朱元璋看着舆图上的地势,道出让主力去打山东,先打开元兵的屏障,孤立山东的元军,分兵占领要地,阻碍他们的援兵。

等打下山东後,再进攻河南,减掉大元左右的羽翼,控制黄河南岸,分兵扼守潼关,防止西边的元军东进。

最後再从河南水路两路进军,合围大都,如此也是最快和最好的方法。等把大都收回来以後,再慢慢收拾西边的扩廓帖木儿主力不迟。

如此这般理顺以後,朱元璋当即是恍然大悟,他对周舍这个提议非常赞同,这与他的想法有些相似,但更为完善。他当下便不再与衆人商议,一局拍板而定。立即让人传令徐达,常遇春等人领兵进攻山东。

如此一来,扩廓帖木儿的主力救不到大都的元帝,而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一贯是朱元璋喜欢的,避免了冒进。

一直以来大元所得的军粮大部分是张士诚的江南之地所提供的,如今张士诚死了,大元没法再南粮北调,自然就後援不足。

而朱元璋得了浙江富饶之地,自然有源源不断的供给,也不怕持久战。

这番部署之後,转眼便过了一个多月,那方国珍果然反复无常,不肯供粮出来,朱亮祖带兵将他打跑了,他便往海上逃命而去。

陈友定那边已被各路兵马围攻了起来,攻破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当下兵马安排妥当後,未过多久北伐的大军便传来了已攻下山东的消息,此消息到应天後朱元璋大悦,当即便宣了李善长及宋濂等人议事,此次议事意义重大,因为这件事情如今才真的可以提上议程,那就是登基为帝!

朱元璋内心复杂无比,他从一个要饭的和尚,到如今即将黄袍加身,期间历经了许多磨难,当初仰人鼻息时,整日受着义弟的气,而後夹在陈友谅与张士诚之间时甚至想过投靠大元,而後一步步灭掉陈友谅,又拿下张士诚,如今大军气势如虹,打下北方是迟早的事,他心里无比的畅快,但是却也没有过于表露在外,因为近日以来马秀英时常提醒他,往後的路会比之前的更难走,让他需时刻警醒和沉稳。他心中对于当皇帝这件事却是没什麽头绪,只能日日回去向马秀英仔细询问着各处学问。

他深深的知道,对于打战来说他却是有天赋的,但是对于治理天下他却有些茫然若失和手足无措。他内心及其不愿承认马秀英比他更懂治理天下,但是面上却又不得不事事向自己这位智囊求教,如此却是让他心里更加忌惮马秀英,他总想到以前听的那些文戏里说到的吕後及武後,这二人能力凌驾于衆男子之上,这让朱元璋心里及其不适,因为他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夫人恐怕能力不输于那二人。他绝对不会像刘邦与李治那般犯下让女人掌权的大错,女人自改躲在男子身後相夫教子,莫要想着弄权论政,也难怪他有如此这般想法,马秀英出身比他高出太多,论智谋,论远见马秀英没有一样输与他,还有轮才华与琴棋书画等样样皆胜于自己,若说有哪点不如自己,那便是她身为女儿身不能像男子一样上阵杀敌。

朱元璋时常会想,若马秀英是个男儿身,当日义父旗下根本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她才是那颗最耀眼的星星,也定能领着她义父的兵马走到今日自己这个地位,可惜她不是男子,只能在自己身後守着,纵然才华横溢,智谋无双也只能给自己做嫁衣裳!

很久以前他曾遗憾与马秀英没有个亲生儿子,而今看来她未有所出才是老天最好的安排,如此才能让自己彻底安心。

李善长与宋濂领着一群文官的心情激动的非比寻常,对于他们来说开国後治天下那时才是他们这些文臣的主场,开国之臣的功勋必定载入史册,这是文人一生最大的夙愿吧!首当其冲乃是李善长,他已好几日激动的睡不好觉,如今左右二相,徐达乃北伐大元帅,实际中书省乃他一言堂,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也!

低调的刘基只是默默的观察天象,提供了几个黄道吉日备选,而其他事务他皆选择沉默,如此出风头之事也不是他所喜,而他自知论亲厚和功劳,都比李善长等差得远。

这其中有一人也颇为低调,这人年近七旬,白花的胡子,茍着背立于李善长身後,此人名叫朱升,乃是前些年邓愈引进给朱元璋的,他曾是大元的进士,文采斐然,但是太过守旧古板,一直周舍对他的感觉就是个古板的老学究。

一帮人循规蹈矩的研究了历来皇帝登基相关的事项和细节,将登基的日子选在了来年的正月初四,选在应天府南郊的钟山祭天登基。

定了日子後,便是准备祭天的相关事宜,龙袍凤袍早在围攻平江时已开始绣制了。

这期间朱元璋与马秀英变得很忙碌,因为在登基的同时他们要仔细斟酌封文武百官的事情,以免厚此薄彼让群臣不满。这一系列事情皆由马秀英亲自制定後拿给朱元璋斟酌,但所有武将与文官的功劳没有人比马秀英更清楚的,她管後方这麽些年,对每一场战事每一个武将的功劳和错处记得的清清楚楚,朱元璋自然也挑不出什麽毛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