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非看着人一脸畅快的表情,问道:“这麽放心?他的性子你还不了解吗?”
木存熙一副早安排好的样子:“了解!就是了解才放心。”
“嗯?”君非疑惑了。
“等几天锦书就知道了。”
君非不问了,那就等着看看吧。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更何况斗了这麽多年。
………………
史书有载:宣熙帝闻安枕,字锦书,先帝第五子,性情和顺,端庄有礼,仪嘉可表,天和二十六年,封善亲王。
二十七年,淮南治水,有所成,万民送伞。
二十八年,北巡督查,官风一清,民心所向。
二十九年,命人改良田地,效果喜人。
天和三十年,先帝薨,遗诏封为皇太子,即帝位,改年号为宣和。
宣和元年,即行科举,改官吏制度,去陈旧措施,封新职。
帝非急于求成之人,此措施直至五年才见成效,至宣和十年,帝才言:已是合意。
宣和二年,谴人至西部,从西南岭山往北,篇幅千馀亩荒地,尽数开垦,白暑之物数丰,五年时间,天下无粮食之患。
宣和三年,帝先前命六部修整法令,甚至亲自到牢房中过问,虽见血如流,无一丝嫌意。即至次年底,少有流氓匪口丶打家劫舍者,也无有贪官酷吏丶鱼肉百姓者。百姓敬称明帝。
宣和四年,帝言:不见百姓,终不知疾苦,故开始白龙鱼服,并设巡查钦差,派往各地,调查民情,有百姓与之相谈,不知其身份,凡有正当问题,帝必速速处理,不拖延之後。此等事情不胜数,帝断续游历三年才返宫。
宣和六年,帝亲设扶民司,收容各孤孩丶弃儿丶乞儿等等,予其衣食,请各能人,教授手艺,使其能识文认字,有一技之长。
次年,落建平安学堂十五所,学堂渐推至闻国上下,成一风气,观之市井,无有流露街头之子,帝言为太子祈福,故所需费用均帝私出,无人敢有异议。
………………
宣熙帝在位十五年,勤勉为政,官员调度丶御史监察等事均无难处,并有海涵丶木理丶桑青等明臣群出,辅佐帝事,闻国渐至盛时。
百姓更有立生祠者,国安民乐,天下融融。
但帝因早年之事,被儿女私情所牵绊,未能娶亲纳妃,後宫无一所出,先帝八至十一子被帝收养膝下,待如亲子。
帝教导有方,使得兄弟间和睦安乐,无有心性难以容人者,後几子渐长,帝多次考量,立十一子为太子,未有不服者,衆人皆从。
明武帝闻昭邈,宣熙帝之十一弟,自幼养在其下,三岁即可言,口齿清晰而逻辑在理。五岁已是明事懂礼,宣熙帝常常赞之。
太子七岁已习完啓蒙,而後熟读四书,并在宣熙帝的教导下学习武术丶君子六艺,及至十岁,小有所成。
凡见太子者,无不赞其礼仪风度,教授者,无不言其聪敏灵慧,十岁始学四诗五子,遍诵百家,出口可成章,旁人赞之,虽喜,但并无骄矜之色,更有谦逊之心。
宣熙帝在其身边,常常亲自教导,批阅奏折丶面见大臣无一回避,更带其出宫,亲见民事,体验士农工商各事,言:可不精,不可不知。
故太子年十三即可批阅群臣谏言,对朝事言之一二,十四即进大殿,位首列,先细细听言,後可明其道,对阵大臣亦不输其势,朝堂上下少有不誉者。
十五,宣熙帝退位,传位于太子,改年号为景成。
明武帝亲政,得心应手,无不顺者,景成五年,容国犯境,帝御驾亲征,两年,容灭,天下一统。
闻朝即成,帝始大兴举措,继往昔宣熙帝之利,开盛平之局,而後使:书同文,车令轨,法可量,民无诉,幼有安,长有序,农商兴,贸易盛。
遂帝有意探外路,纳百家之利,景成八年,武可守,人尽安,文曲下凡,才辈皆出,上下通和,而百官政明。
景成十年,闻朝疆域达到空前之盛,拥千万公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人口发展繁茂,农事随之快速,明武帝鼓励并嘉奖之,使天下粮仓无论公私,俱是丰盈。
政治丶经济丶文化丶军事等均是大好,史书记为宣景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