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重建秦朝的 > 第240集 合作社的喜悦与向往(第1页)

第240集 合作社的喜悦与向往(第1页)

三辆拖拉机满载着货物与希望,在初秋的朝阳下,沿着蜿蜒但相对平整的乡间土路,向着县城方向“突突”驶去。车斗里,除了码放整齐、散着浓郁山野气息的货包,还有秦建国、老支书、沈念秋、王彩凤、孙卫东以及各屯推选出的几位代表。他们衣着虽朴素,却浆洗得干净,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期待的神情。车头的红绸在晨风中猎猎作响,成为这青山绿水间一抹亮眼的色彩。

路两旁,即将成熟的高粱地泛着沉甸甸的红晕,玉米秆子挺立如林,棒子颗粒饱满。这丰收在望的田野景象,与车上承载的山货成果相互映衬,更添了几分喜庆。

“老支书,您看今年这庄稼,长势可真不赖!”秦建国望着窗外,语气里带着欣慰。

老支书眯着眼,脸上深刻的皱纹舒展开来:“是啊,人勤地不懒。只要咱们心齐,按科学法子来,这黑土地就不会亏待咱。”

沈念秋在一旁整理着即将展示的图表和文字说明,补充道:“合作社的优势就在于能集中力量,统一规划。无论是农田管理,还是山货经营,都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王彩凤则和孙卫东再次清点着参展的实物样品,确保万无一失。她拿起一小包用油纸包好、系着麻绳的干榛蘑,放在鼻尖闻了闻,肯定地说:“这火候掌握得正好,香味都锁住了,品相也是一等一的。”

拖拉机行驶了约莫两个多小时,县城的轮廓渐渐清晰。低矮的砖瓦房逐渐增多,偶尔能看到冒着袅袅青烟的工厂烟囱。街道上行人车辆也多了起来,自行车铃声、人们的交谈声、偶尔驶过的卡车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属于县城的喧闹乐章。

交流会的会场设在县人民广场。此时,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彩旗飘扬。主席台上悬挂着“农业学大寨,庆丰收成果交流会”的醒目横幅。来自各公社、各大队的代表团,带着各自的农产品、农具模型、图表照片等,正在指定的区域紧张地布置着展位。猪羊鸡鸭的叫声、粮食的清香、各种土特产独特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充满了生机勃勃的丰收气息。

靠山屯合作社的展位位置不错,靠近广场中央。大家立刻忙碌起来。孙卫东带着小伙子们卸车,将一袋袋、一筐筐分类包装好的山货干品小心翼翼地搬进展位。沈念秋和王彩凤则指挥着悬挂展板、摆放文件资料。那几块用木框绷紧白布、上面用彩色颜料和工整字体绘制的展板,立刻吸引了周围人的目光。

展板内容详实而生动:第一块介绍了靠山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背景和组织结构,清晰展示了五个屯子如何联合;第二块用流程图的形式,描绘了山货从各屯采集、集中运输、到靠山屯进行分拣、晾晒或烘干加工的完整链条,重点突出了那座凝聚了集体智慧的烘干房及其在阴雨天挥的关键作用;第三块则展示了合作社成立后,给各屯带来的实际收益变化,用简单的柱状图表示,直观明了。旁边的小桌子上,摆放着合作社的章程草案、工分记录本(部分)、与县供销社的往来单据存根,以及那台经过改良的喷雾器实物。

秦建国和老支书则忙着与相邻展位的其他公社代表打招呼,交流着今年的收成和生产经验。

上午九时整,大会在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中正式开始。县革委会领导、公社主要领导依次上台讲话,强调了“农业学大寨”精神的重要性,总结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号召大家总结经验、互相学习、争取更大的丰收。台下,各代表队的社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掌声阵阵。

讲话结束后,便是自由参观和交流时间。人流瞬间涌向各个展位。

靠山屯合作社的展位前,很快就围拢了不少人。那些色泽金黄、朵形完整的干榛蘑,黑亮厚实的木耳,翠绿诱人的蕨菜干,以及颗粒饱满的榛子,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哟,这蘑菇成色真好!是哪个队的?”一位穿着蓝色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拿起一朵榛蘑仔细端详。

秦建国赶紧上前,自豪地介绍:“同志,我们是红旗公社靠山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这是咱们五个屯子一起从山上采来,统一加工烘干的。”

沈念秋适时地指向展板,补充道:“您看,这是我们合作社的组织和加工流程。我们特别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产品的质量把控,尤其是在阴雨天,我们自建的烘干房能有效保证山货不霉变、不变质,保持最佳品质。”

王彩凤则拿起一包蕨菜干,递给一位感兴趣的大娘:“大娘您闻闻,咱们这菜干都是趁鲜嫩时采摘,及时摊晾风干的,香味正,回去泡了炖肉、包饺子都好吃!”

孙卫东则向几位围着喷雾器看的年轻社员讲解着改良前后的使用区别和效果提升。

围观的人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传看着实物,翻阅着章程记录,不时出赞叹和议论。

“五个屯子合一起干?这办法好!力量大,摊薄成本,还能统一标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烘干房弄得挺讲究,火墙通风啥的,想的周到。咱们那儿一下雨,采的蘑菇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糟践一部分。”

“你看人家这账目、工分,记得多清楚!管理得法啊。”

“他们这山货,要是能直接供应咱们县供销社,肯定受欢迎。”

这时,几位县供销社的采购负责人也被吸引了过来。他们显然是行家,不仅看品相,还用手捏、用鼻子闻,检查干湿度和香气。

“老秦,你们合作社今年的山货,质量比去年还稳啊!”供销社的刘主任笑着说道,他去年就跟靠山屯打过交道。

秦建国连忙握手:“刘主任,您来了!咱们合作社就是奔着‘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去的!您看,这是刚烘干出来的榛蘑,一点没受前几天那场连阴雨的影响。”

刘主任仔细检查了样品,又看了看展板上关于烘干房的介绍,满意地点点头:“不错,确实不错。你们这种联合模式,保证了货源和质量的稳定。今年我们供销社计划扩大山货收购量,正需要你们这样可靠的合作单位。等交流会结束,咱们详细谈谈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的事,价格上,保证给你们合作社最优待遇!”

这话一出,靠山屯合作社的代表们顿时喜形于色。长期合同、最优价格,这意味着社员们的劳动成果有了更稳定、更有利的销路,集体的收入更有保障了!

“太好了!感谢刘主任支持!我们一定保证供应最好的山货!”秦建国紧紧握着刘主任的手,激动地说。

老支书也感慨道:“这都是托了合作社的福,是集体力量的体现啊!”

展位前的热烈气氛,引来了县广播站的记者。一位扎着两条辫子、充满活力的年轻女记者,拿着笔记本和话筒,挤到前面进行采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