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重建秦朝的 > 第240集 合作社的喜悦与向往(第2页)

第240集 合作社的喜悦与向往(第2页)

“秦队长,老支书,你们合作社的展品非常吸引人,特别是这种跨屯联合、统一经营的模式,很有新意,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秦建国清了清嗓子,面对话筒,虽然有些紧张,但语气坚定:“记者同志,我们靠山屯合作社,是在公社党委支持下,由五个相邻屯子自愿联合组成的。目的就是要把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把咱们山里的资源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集体收入!你看这山货,单打独斗,量小质不齐,卖不上价,遇到天气不好还容易损失。现在我们联合起来,统一采集标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形成了规模,保证了质量,更能抗风险!这座烘干房,就是我们五个屯出工出力一起建的,是咱们集体的宝贝!”

沈念秋则从更具体的角度补充:“我们注重科学管理和技术培训。比如,我们划分了轮采区保护资源,开办培训班传授采集加工技术,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使用烘干房。我们相信,集体经济要展,既要靠干劲,也要靠科学。”

王彩凤和孙卫东也分别介绍了妇女和青年在合作社中挥的积极作用,以及运输、设备维护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女记者飞快地记录着,眼中闪着光:“太好了!你们的经验非常宝贵,充分体现了‘农业学大寨’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的精髓!我们一定要好好报道,让更多生产队学习借鉴!”

采访持续了十几分钟。代表们朴实而充满自豪感的话语,通过记者的笔和话筒,被记录了下来。

整个上午,靠山屯合作社的展位前始终人流不断。他们带去的少量用于现场品尝的泡山货做的简单小菜(如凉拌蕨菜干、榛蘑汤),也受到了好评,很快被分尝一空。不少人询问是否可以直接购买,都被秦建国他们婉言谢绝,并引导他们去县供销社购买合作社日后提供的产品。

中午,大家在展位后轮流吃着从公社带来的干粮,虽然简单,但心情却如同这秋日的阳光般明媚灿烂。

下午,交流会安排了经验介绍环节。秦建国作为靠山屯合作社的代表,被邀请上台言。他拿着沈念秋帮忙润色过的讲话稿,站在话筒前,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汇报。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靠山屯和其他四个屯子如何从最初的观望、疑虑,到逐步联合,如何克服困难修建烘干房,如何制定章程统一管理,如何依靠集体力量抵御天气风险,最终实现增收的过程。他提到了老支书的威望和经验,提到了沈念秋带来的科学知识,提到了王彩凤、孙卫东这些骨干的带头作用,更提到了五个屯子所有社员的辛勤劳动。

“……同志们,咱们农民靠啥致富?一靠党的政策指引,二靠集体的力量,三靠科学的方法,四靠咱们的勤劳双手!”秦建国声音洪亮,充满了感染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我们靠山屯合作社,就是要把这分散的丝拧成绳,把独木变成林!咱们这山旮旯里的宝贝,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咱们社员的日子,像这秋天的庄稼一样,越来越饱满,越来越红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台下爆出热烈的掌声。他的言没有空话套话,全是实实在在的做法和体会,引起了众多基层干部的共鸣。许多人在会后专门找到靠山屯的展位,进一步交流联合经营的具体细节,索要章程样本,询问烘干房的建造图纸。

沈念秋和王彩凤等人耐心地一一解答,分享经验。他们意识到,合作社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收益,更可能为其他类似条件的地区提供一条可借鉴的展路径。这让他们肩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夕阳西下,交流会圆满落幕。靠山屯合作社满载而归——不仅仅是带去的展品几乎被各单位观摩学习后留下了样本,更是收获了县供销社的长期购销意向、兄弟单位的赞誉和请教,以及县里即将进行的宣传报道所带来的巨大声誉。

回程的路上,夕阳将天边染成绚丽的锦缎,拖拉机的影子在道路上拉得很长。虽然身体疲惫,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满足。

“建国啊,今天这会开得值!”老支书靠在车斗的货包上,语气充满感慨,“咱们合作社,这回在县里可是露了脸了!”

“是啊,老支书。”秦建国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但这只是开始。刘主任那边长期合同的事,得抓紧落实。秋收马上就开始,那才是今年的大头。咱们可不能有丝毫松懈。”

沈念秋接话道:“没错。而且通过这次交流,我也看到我们在精细化管理和深加工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比如,榛子能不能去壳取仁,开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些都可以在未来考虑。”

王彩凤则想着接下来的秋收:“青年突击队已经准备好了,拖拉机也检修好了,就等着开镰了!”

孙卫东看着沿途已经开始泛黄、等待收割的田野,摩拳擦掌:“今年咱们粮食生产也是丰收在望,加上山货这笔收入,咱们合作社的社员,年底分红肯定能比去年更厚实!”

夜幕降临,拖拉机亮起车灯,像一把利剑划破渐浓的夜色。回到靠山屯时,已是繁星满天。听到动静的社员们都没有睡,纷纷聚拢过来,急切地询问交流会的情况。

当听到县领导的肯定、供销社的长期合同意向、兄弟单位的称赞以及即将登报宣传的消息时,人群中爆出阵阵欢呼。这荣誉属于合作社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为集体付出过辛勤汗水的社员。

接下来的几天,靠山屯合作社上下都沉浸在一种备受鼓舞、干劲倍增的氛围中。但正如秦建国所强调的,荣誉属于过去,眼下的硬仗——秋收,迫在眉睫。

秦建国和老支书立即召集了各屯负责人,部署秋收工作。根据作物成熟情况和天气预报,制定了详细的收割顺序、劳动力调配、运输晾晒方案。五个屯子再次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高运转起来。

天刚蒙蒙亮,广袤的田野上就布满了辛勤劳作的身影。锋利的镰刀在晨光中闪烁,成片的高粱、玉米在“唰唰”声中被割倒,捆扎,码放。吆喝声、谈笑声、牲畜的嘶鸣声、拖拉机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雄浑的丰收交响乐。

沈念秋穿梭在田间地头,指导社员们掌握收割要点,确保颗粒归仓。王彩凤带领着妇女们,不仅负责后勤送水送饭,也组成收割小队,丝毫不逊于男劳力。孙卫东的运输队更是连轴转,将收割下来的庄稼一车车运回各屯的场院。

场院上,又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脱粒、扬场、晾晒……金色的粮食堆积如山。社员们虽然劳累,但看着这沉甸甸的收获,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合作社统一调配劳动力的优势再次显现,人手紧张的屯子能得到其他屯的及时支援,确保了秋收进度整体推进,不误农时。

就在秋收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县供销社的刘主任亲自带人来到了靠山屯,正式与合作社签订了山货长期购销合同,并支付了第一批交货的定金。这笔资金的注入,如同及时雨,为合作社接下来的展和社员们的年终分配增添了坚实的底气。

公社的表彰、县交流会的成功、长期购销合同的签订、秋收在望的丰收……一桩桩、一件件的喜事,让靠山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凝聚力空前高涨。五个屯子的社员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信,跟着集体走,依靠集体的力量,就能克服困难,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夜晚,秦建国站在合作社办公室门口,望着远处场院上在汽灯照耀下依然忙碌着晾晒粮食的人群,听着那充满活力的声响,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脚下的路还很长,合作社的展还会遇到新的挑战,但只要这股心气儿在,这股团结奋斗的劲儿在,靠山屯合作社的明天,就一定会像这挂满繁星夜空下的黑土地一样,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秋收之后,还有冬修水利、明年生产规划……集体的车轮,正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滚滚向前。

喜欢重生秦建国请大家收藏:dududu重生秦建国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