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TXT > 第43章 教育及选官西汉(第4页)

第43章 教育及选官西汉(第4页)

[同历史老师,我这里也有道题,题面是汉文帝时期准许商人用粮食换爵位,汉景帝进一步降低卖爵位标准,选的是“有利于农业发展”]

[改一点就不一样了,高中的时候可烦遇到这种似是而非而非的题了]

汉,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刘啓摇摇头,後世人居然能把一个简简单单的政令分析出花儿来,实际上哪有那麽复杂,不过他们说的也不错,既能收钱又能拉拢人,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我遇到相似的题也可好纠结,纠结着纠结着就选了错误答案。还是我太甜了,後来发现老师一早就告诉我们了,遇到十分不确定的题就不要改答案,相信直觉,一般能做对百分之七十。这个要求又有钱又不是商人的规定很有意思啊,不是商人又这麽有钱的人还有做官需要的人,我反正是想了又想只想起来豪族这波人。当然汉武帝起用了许多商人为官,使商人与地主丶官僚三位一体,这部分商人有地位还有地,那可不加快兼并土地成为大地主?于是便形成了新的豪族地主。[1]】

[古代土地比黄金还划算,投进去不仅本金有保障,每年还能得点儿利息,搁谁谁不买?]

[果然是重农抑商,商人那麽有钱,连个官儿都不能买]

[到了清朝好像就可以了,商人可以花钱买个出身]

[还有儒商什麽的,以前的朝代儒和商这俩字儿根本放不到一起。]

宋,庆历三年(1043)。

范仲淹笑笑,儒和商关系还是很紧密的,真宗激励人们读书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若是读书做官反而越来越穷,谁人愿意呢?

范仲淹知道自己要做的事会触犯到官员的利益,但他不畏惧,只希望官家能够坚定些。他们官家的这个性格啊,说不好吧也挺好的,他又不是後世之人,为人臣子,谁喜欢侍奉秦皇汉武呢?但又不能说官家的性格好,他耳根子太软了,某些时候真的令人无奈。

【我们再说回买官,说起来买官,我以前一直以为买官是後来才有的呢,最早知道的也就《红楼梦》里贾琏丶贾蓉,後来才知道其实在秦朝就开始了,只不过是“缴粟拜爵”,卖的是爵位,而且条件非常苛刻,缴粟千石才可以拜爵一级,而秦朝是二十级军功爵制,要是能买个彻侯,不知道多少年才能搞回本儿。[1]】

[贾琏丶贾蓉买的都是虚职,我记得赖尚荣捐了个实职官呢]

[权贵人家的下人都能这麽搞,阶级差距啊]

[我嬴政大大好惨,遇到了那麽多灾害还能把六国给灭了。]

[天命在秦,秦国连着出了好几代明君,六国遇到了一堆糟心玩意儿。]

[憋说了,我祖龙一个败家子把家给败完了]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情绪一般很稳定,除非天幕提起大秦二世而亡,哪怕他知道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但该气还是气。

嬴政实在想不明白胡亥以後怎麽会做出那样的事,他觉得大概率是赵高撺掇的,但他们现在确实什麽都没有做,嬴政不会让怒气支配自己的大脑,况且赵高还有那麽一点用。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曹雪芹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书,激动得不能自已。天下小说千千万,能流传到後世且说起来很多人都知道的又有多少呢?

曹雪芹又灰心了起来,除了这部小说,他再没有别的能拿得出手的了,若是他能振兴家业,或者家业没有败落,根本无需写书来抒发情感丶消磨时间。

【“缴粟拜爵”是秦始皇因为蝗灾不得不想办法弄粮食,而在汉朝卖官成了常态,到了汉武帝时期,之前卖官卖爵位卖得有点儿厉害,搞得通货膨胀起来,官位和爵位都不值钱了,皇帝也觉得自己赔钱,每年支出光官员的俸禄都占了三分之一。而且这时候汉朝开国已经几十年,都说富不过三代,军功地主已经没落,官员预备役郎官不是家里有关系就是买来的,质量简直一言难尽,而且国策变了,需要的人才标准也变了,只靠“任子”和“赀选”已经无法选拔到合适的人才。汉武帝一看这不行,得找别的办法补充官员,恰好这时候董仲舒带着他的方法出现了。[1]】

[怎麽到处都是董仲舒啊]

[提出三纲五常之後,就该举孝廉了吧]

[这种主观方式都太好钻漏洞了]

【是的,我看有宝贝提到“举孝廉”了,初高中都学过,但这只是察举制的其中一种,除此以外察举制还包括茂才科丶贤良方正科丶文学科;选拔官员的方法除了察举制还有征辟制丶上书拜官丶太学生考试等方法,待会儿我们一个一个来说。现在咱们先把大背景再说一说吧,大家应该都知道,但不说感觉少点儿啥。[1]】

【汉初经济萧条,黄老的无为而治有利于休养生息丶恢复经济,但汉武帝时期,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汉景帝给儿子留下了许多钱,汉武帝琢磨琢磨该打匈奴了,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丶增强君主专制,黄老的无为思想就有点儿碍事儿了。正好,正确的人带着正确的方法在正确的时间出现了,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主要内容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话是这麽说的:“诸不在六艺之科丶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绝其道”诶,儒家排外特别严重,杀人不见血,唉,不喜欢。[1]】

【可是大一统的朝代就要有大一统的思想,只是猪猪选择了儒学而已,所以才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确。汉武帝作为一个历史认证过的千古一帝,眼光自然是妥妥的,当然采纳了这个方法。其实当时的儒家还可以,不然汉武帝也看不上啊,只是越到後来就越把路走窄了。[1]】

[感觉儒家比墨家还墨家]

[怎麽说?]

[墨守成规嘛]

【学校和选官制度向来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确立了儒家尊贵的地位之後,儒学思想就要进校园和朝廷了。汉朝的儒学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挺彻底,该活动主要由董仲舒和公孙弘提供建议。当时比较出名的各家各派都有博士,比如农家博士墨家博士,就是博学之士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学位没太大关系。董仲舒建议兴办太学,儒学进校园活动就此开展,汉武帝罢黜诸子传记博士,只留下儒家的五经博士,这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家。[1]】

建元五年(前136年)

【儒家内斗挺凶的,什麽今文古文,什麽谷梁公羊,我没研究过,但也有所耳闻。衆所周知,汉武帝不是很喜欢董仲舒,采纳了他的思想,但把人扔一边儿了,接替董仲舒完成儒学进校园活动的布衣丞相公孙弘。[1]】

【该活动顾问公孙弘为了给五经博士撑场面,建议为他们置弟子五十人。单这样还不够,为了显示五经博士的崇高地位,这些弟子要由太常负责选拔。太常诶,大家可能不太了解,那可是九卿之一,不仅掌管宗庙祭祀——宗庙祭祀在古代非常重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还是国家教育部部长。太常出面给五经博士选弟子,真是省钱还有面子。[1]】

【公孙弘心理学学的也不错,深谙对照组的妙用,太常除了要选拔五经博士弟子,还要从各郡国县中选拔有文学丶有教养的青年到太学与博士弟子一块儿学习,这部分人被称作“如弟子”,就跟“同进士丶如夫人”一样,同进士不是进士,如弟子也不是真的弟子。但就像同进士可以当官儿一样,如弟子含金量也不低。每年有一场考试,只要通过一经就可以补文学掌故的空缺,当然,如果有精力通过好几经也行,如果成绩能得甲等就更好了,就可以去郎署当郎官了。不管怎麽说,如果你能进太学,哪怕是如弟子,你也有美好的未来。太学那麽难进,进不去的话也可以选择各地郡国的官学,郡国学也不错。[1]】

[就像我们考不上清华北大,去复旦南开上交武大人大浙大也行]

[啧,这比喻好恰当啊,是我们不想上吗?是我们上不了啊!]

[那时候能去郡国学的也都超牛b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当彻底,儒家终于遇到了一个欣赏他们的皇帝,把在始皇那里碰的壁都掀翻了。汉武帝不仅接受儒家兴礼乐的改制主张,前往泰山封禅,还进行太初改制,把新年从十月挪到了正月,还把尊崇的颜色从黑色换成了黄色,从内到外,被儒家浸得透透的。[1]】

[换颜色那个我知道,汉武帝好像还把宫里的门儿给染黄了,所以汉朝有个官职叫黄门侍郎,宦官也被称为小黄门]

[我家香香的大侄子就担任过黄门侍郎]

[这麽一说我也想起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