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建安五年(200)。
郭嘉放声大笑:“香香重出江湖啊!还有大侄子!我和文若平辈相交,不知公达能否叫我一声叔叔?”
荀彧回以恬然一笑:“你去试试?”
郭嘉可不敢,这会儿也就是趁着荀攸不在才敢这麽说话,别看荀攸话不多,心脏得很。
【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使得儒学迅速复兴,确立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全面繁荣。[1]】
[真的,考啥学啥,大中华千年不变的套路]
[是的,不考的丁点不学]
[可不能这样,大学之前还行,到了研究生期间得看大量专业相关书籍,不然根本不够用]
[考研的还是少数吧]
[近几年就业形势困难,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了]
[但扩招也没扩招多少啊]
[古代都实行愚民政策,文化繁荣不繁荣的无所谓了]
【除了学好儒家经典以外,拥有儒家崇尚的美德也行,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举孝廉的察举制度,这一制度刚出现的时候确实很好地缓解了当时储备官员质量不足的问题,广泛地吸收了地主阶级优秀人才。通过察举制被推荐到中央的人员也不是一开始就让他当官的,也是让他们在郎署供职,经过考察由郎官再逐渐升迁。[1]】
【每个郡国每年都可以推举孝廉各一人,是不是感觉人数好少?但这个时候汉朝的确不需要那麽多官,太学还有一部分,而且举孝廉只是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除了举孝廉以外,还有其他科目,刚刚我们已经说过了茂才科丶贤良方正科丶文学科,後面几个都是不定期举行的。不定期嘛,就是有需要了就搞一次,一直不需要就一直不搞。[1]】
[董仲舒是个人才]
[反正不喜欢他,三纲五常什麽的听起来就反胃]
[最开始是好的,後来被曲解了]
[就跟《女诫》一样吧]
[我以前还挺喜欢班昭的]
[不要对历史人物投入感情]
[可是他们都好有魅力啊]
[对啊,班昭真的好有才华,而且她本来的目的是好的]
[好心办坏事才是最恶心的]
[班昭要是知道她写的书对後面朝代的女性造成了多大伤害,肯定要怄死了]
汉,永初六年(112年)。
班昭眼前一片模糊,用手一摸才发现自己流泪了。
她站起来,将手边的书稿尽数扔到了火盆里,看着火焰将墨字烧成灰烬,才坐下来,只是泪如雨下。
“班大家,您写的书……”宫人觉得可惜,她可是看着班昭一笔一划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才写成这本书的。
“对大汉无用,对後世有害,又留它做什麽呢?”班昭道。大汉亡了,这本书流传下去有什麽用呢?
【同样不定期的还有上书拜官。有的人啊很有才华,但是名声不显或者是不知道怎麽营造名声甚至得罪了当地官员怎麽办?就可以通过上书的方式弄一个官当当。因为当时皇帝鼓励天下方正贤良丶文学材力之士,可上书言国事以自荐。如果你自己真的有才又对自己有自信,就可以毛遂自荐,反正不丢人。[1]】
【不过要注意了,你上的书是皇帝亲自审阅的——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书上是这麽说的——所以可不能胡写乱写,得拿出最完美的答卷交上去。当时自荐的人可不少,有千号人呢,只有很优秀的才会授以郎中丶给事中等官,当皇帝的顾问,然後就可以被授予官职了。上书拜官的代表人物有主父偃和东方朔等。这俩人大家应该都挺熟的,通常出现于各汉武帝时期的穿越小说之中,我就不多说了。[1]】
[主父偃就是那个提出推恩制的吧]
[对啊,这人很有才但有点儿嚣张,最後死得挺惨]
【除了察举制和上书拜官以外,还有征辟制。一字一译,“征”和“辟”是不同的,高中的时候经常考,这俩都是表示授官,但有所区别。征即征召,指皇帝直接征召有名望的贤良之士,被征召之後具体做什麽不一定,有可能当个顾问,也有可能会委以高官重任,这个也是皇帝什麽时候想搞了就什麽时候搞。辟即辟除,指高级官员自辟僚属,怎样的高级官员呢?三公九卿或者刺史丶郡守这些两千石大官吧。古代的官制其实非常有意思,不过我研究的不多,为什麽荀彧丶郭嘉叫曹操叫主公呢?就是因为他们是曹操辟除的幕僚啊[1]。】
汉,建安五年(200)。
郭嘉啧啧两声:“原来天幕会正经称呼我们的名字。”又想调侃两句,发现荀彧兴致不高,也沉默了下来。
他大概能猜出荀彧的想法,他称主公为主公,是奉主公为主的,便是颠覆大汉也无妨;但文若不是,他是真正的君子。
若是之前,即便他们是主公征辟而来,忠于的也是朝廷,根本上侍奉的是陛下,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啊。
【刚开始吧,征辟制也挺不错的,但发展到後来也出问题了,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典故就是典型。[1]】
[???是我记错了吗?终南捷径和汉朝一点儿都不搭边儿呀?]
[这个是唐朝的故事]
[而且是唐朝後期的]
[不过唐朝科举制不完善,想要做官的确需要有人推荐]
【真不好意思,我一直以为在终南山隐居的那个是汉朝晚期的人呢,原来不是啊,谢谢大家纠正~唐朝离汉朝那麽远,我也不知道我怎麽记错的】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浚点点头,知错能改是一项良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