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望我如蒲苇一般,风吹雨打,亦能屹立不倒;虽柔,而不可折。”
凌曦没有回答。
不知过了多久,知柔才重新听见她的声音,语调仍是平缓而温和的,带了一丝请求的意味。
“柔儿,听话,把周灵她们还给我吧。”
玉风阁的雅间,孙思仁望着满案珍馐,心里却觉索然无味。
第一次让她脱身也就罢了;派去的商队,杳无音讯。而昨日,她宋知柔竟全须全尾地归抵京中,真是命好啊。
孙思仁用茶盖刮了刮碗里的浮沫,轻啜了一口。
宋阆坐在对面,自被他请来,面上始终带着谨慎的微笑,未发一语。
撂下茶碗,孙思仁开口道:“宋郎中近日所为,是否欠妥啊?若稍累皇孙殿下……本官劝你,秉公慎思,切勿行自困之举。”
昨日是初五,端阳节。
宫中宴饮既毕,皇太孙忽起兴致,携侍从入市井,微服游赏。宋阆一路伴其侧,至承平街,倏然箭矢趋下,擦着皇太孙发冠而过。
虽止一矢,周围尖叫声不休,侍从立刻上前将殿下护了起来,另有一行禁卫搜拿刺客。
时下,宋阆闻言猛地起身,退了半步,急忙辩白道:“孙尚书此言,下官实不敢受!”
他拱手垂目,“殿下安危关乎社稷,下官即使粉骨碎身,亦不敢有一念之偏。大人若是与下官戏言,恕下官愚陋,承之不起。”
“是麽?我怎麽听说数日前,宋郎中府上有贼人潜入,却未擒获,反而追踪至我府?”
孙思仁眼角剔出一缕锋锐的光,一边打量他,一边慢声说道,“我还以为宋郎中无力擒人,欲借陛下天威,移己私事。”
此话一出,宋阆原就偏白的面色更显惨淡了。
前几日,他得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心内惶恐,当即令人细查来路,却只查到一家铺肆,线索即绝。
连日寝食难安,适在宋知柔甫归京时,他又收到一封。信中字句,似暗指常氏旧案,宋阆如芒在背,对宋知柔愈添忌疑。
恰逢端阳,皇太孙素有出游之例,他便设了一场哗动,将禁军引向宋从昭府,他的人则暗守府外。
若有人自府中逸出,他便顺势擒之,将行刺之名嫁与其身;纵无人现形,此番虚张,亦能在天子心中暗植一丝疑念。
哪怕宋知柔真为常遇遗孤,若宋从昭失势,她不过是再度失去身份的女子,没什麽可惧的。
而孙思仁话锋所指,乃是他暗中遣人盯着孙府。
宋阆一向看不上孙思仁这等仗着门第裙带丶尸位素餐之辈,但在权势面前,他也不得不低下头。
见他状若惊惶,孙思仁满意地勾起唇角,道:“本官说笑的。”
说完擡了擡厚重的手,招呼他,“来,吃菜。”
宋阆擦去额间薄汗,复又入座。
“想必宋郎中之事,自能办得妥当罢?”孙思仁看了他几眼,一双细长的眼睛黏在身上,宋阆直觉恶心。
他糊弄着应了一句:“下官自当尽力,无劳大人挂怀。”
正说着,倏闻外头吵闹,转瞬之後,见门扉由外推开,走进来一个着玄衣的人影。
宋阆的比孙思仁更早认出他,心下微愕,面容却十分平静。
他似是刚饮过酒,裸露在外的脖颈和耳朵微微泛红,衣衫是整齐的。见到他们,兴浓的意态瞬间收敛起来,恢复了往日端正的神色,冲二人一揖。
“不知是二位大人在此,元瞻唐突,望大人们海涵。”
话罢又道一句辞言,转身离去。
孙思仁张口道:“魏世子请留步。”
魏元瞻停下,折身回望他。
听他续说:“既然得遇,不如坐下来共饮几盏?听闻魏世子将荣清郡主府一案办得周全,颇得陛下青睐。真是年少有为,令人称羡啊。”
“不过分内之事,幸而办得无差错,当不起孙尚书盛赞。”
才说完,孙思仁看他金玉之貌,对招婿一事又动了心,笑道:“魏世子过谦啦。”起身请他来坐。
魏元瞻越过宋阆,坐到了孙思仁左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