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量比二人都高,一身皮骨更像座巍峨的山峰,明明还年轻,却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孙思仁这个草包大抵不觉有他,拉着魏元瞻亲切地喝了几杯酒,对他的称呼已从“魏世子”变成了“魏贤侄”。
宋阆在一旁默视着,心底呵笑。
太子妃令他查宋知柔身世,便是对其持疑。当年的案子若翻出来,脑袋不保兼要夷族的,首先是他孙家。
魏元瞻虽与皇後丶皇太孙妃连亲,却同宋知柔走得近。
是时,宋阆亦不相信魏元瞻微醺误入此间的鬼话,满眼都是提防。
“魏贤侄,近来边关兵将调动频繁,听说你原来的上峰高弘玉,前些日子向陛下递了一封奏折,有意讨你回去。要我说啊,你虽年轻,军中历练却已不浅,高将军盼你回去,自是看重,然见你困于一隅,我实感屈才。”
孙思仁暗自端详着魏元瞻,对他道,“朝中正有许多要紧之处,或更能施展你的手脚,不知贤侄可曾琢磨过?在朝在野,都是为了社稷民生,并无甚差别。”t
既有意嫁女于他,自然期望小两口都留在京中。
边境如今看着安宁,一到秋天,草原诸部为求越冬之粮,往往南下烧杀抢掠,他是见过的。自家女儿,怎忍心令她随夫婿远赴边壤,受那等忧惧难眠之罪?
不知魏元瞻是真纯直,还是假驽钝,他回道:“京中虽多用人之处,却非元瞻所长。能为国尽微力于边事,已是心安了。”
孙思仁探究地瞄了他几眼:“莫非贤侄真有意随了高将军?”
“一切听由陛下调令。若蒙恩旨,元瞻必即刻回边戍守,不敢懈怠。”
十九二十的年纪,又久居戎旅,官腔倒是打得圆滑。
宋阆不动声色地坐在对过,表情几乎尽掩于山羊胡下,碰上魏元瞻的视线,略停一停,带笑颔首。
孙思仁大感可惜,心念却没这麽快消停。
暗忖道,夫人先前与侯夫人相谈甚合,侯府对两家婚约,虽未明许,亦不曾拒绝。只要先将眼前的女婿招揽好了,庙堂之事,可以再做筹谋。
一案美馔尽成残肴,外头阳光白烈,影子收拢足下,将至申时。
孙思仁晃动着宽身站起来,早忘了宋阆,他冲魏元瞻说:“与魏贤侄畅饮,甚觉快意,改日若有良机,定当再叙。”
他眼尾溢着两分醉态,宋阆立身望着,魏元瞻却上前搀扶了他一把:“我送大人下楼。”
出到街边,孙府的马车就停在十丈之前,魏元瞻的言语和行动无不温煦,若认真瞧瞧那张面孔,其实是颇为冷淡的。
孙思仁犹自喜与宜宁侯府搭上了干系,絮聒地说个不休,未防脚下一个趔趄,臂间的力道掣住他,耳边传来一声关切:“大人小心。”
孙府的下人从魏元瞻手中接过他的胳膊,任他借力,缓直上身。
“贤侄回吧,今日尽兴……再叙,再叙!”孙思仁摆一摆手,上了马车。
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的“嗒嗒”声逐渐被街市喧嚣吞没,魏元瞻望着马车行远的方向,神色一寸寸凉了下来。
暖光照着他立挺的身躯,袖摆迎风微曳,掌心里,拢着一方石印。
长淮将魏元瞻的马牵至他面前,低声询问:“爷得手了?”
魏元瞻接过辔头,两掌交替,长淮手心抵进一物。
他收攥垂下,听魏元瞻吩咐道:“仿刻一枚,今晚将原印送回玉风阁,切记,别让人看见。”
是孙思仁的印章。
他醉意上头,待发现此印不见,约莫也是晚上了。
长淮应是,魏元瞻转身上马,独自回一趟侯府。
他打算去见知柔。
昨夜身上满是酒气,看出她不喜,今日这身衣裳须得换了,再膏沐一番。
临近家门,斜阳把墙下的竹影摇得斑斓。
光色中立着一抹秀挺的身影,身侧是一匹漂亮健壮的马儿。
她用手指顺了顺马的鬃毛,从魏元瞻的视角望去,她的脸微微侧着,似同它低语,阳光照在锦绣上,露出一只骨感的手。
魏元瞻收缰,越影的步子渐缓,马蹄叩在青石上,声律如鼓。
听声音越来越近,知柔转了过来。
不多时,一人一马到了她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