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太子妃他只想搞钱 > 第58章 金陵苍月四 芝麻小官太子也见(第2页)

第58章 金陵苍月四 芝麻小官太子也见(第2页)

晏朝既敢将人留在濯园,自然也考虑到舆论问题。

安置崔氏的院子距她的居所颇远,僻静却不荒陋,那院子有专门下人悉心服侍,来往之人除大夫外再不许旁人随意初入,的确是个“养病”的好地方。

至于林家,晏朝特地叫崔氏写了封信回去,又命身边内侍前去妥善安抚。甚至许林家来人探望,崔氏晓得其中轻重,自然言语谨慎。林家觉得古怪,却也并不敢多说什麽。

崔氏就这麽被不声不响地软禁起来。

梁禄既懊恼又担忧:“若是那日执意不叫她进园也便罢了。不见到殿下,崔夫人如何敢赌上整个崔家呢?现在倒难办了,不能轻举妄动,便得这样僵持着……”

晏朝摆手蹙额。然思及崔氏那晚的威胁之语,终究有所顾忌,犹豫道:“崔氏进了濯园,林瞻是必定要被人盯上了。”

想到此节,她脑中有一念忽闪而过,旋即吩咐了段绶进来:“你派人暗中盯着林家内外,若有异动立即回禀。还有,传信给兰怀恩,要他盯紧金陵,尤其是李时槐。”

梁禄似有所悟:“殿下是怀疑有人刻意而为?”

“有些蹊跷。”

她特地问过崔氏,崔氏未曾同任何人说过那件事,所以应当不大存在被人利用的可能性。

只是崔氏的目的是林瞻,林瞻被朱庸行护着前途未卜,目前能插手进这件事丶决定林瞻最终命运的,只有她这个初来苏州的太子了。

这叫她不得不多心。

晏朝那日终究向崔氏暂时松了口。但她在苏州毕竟是有正事的,每日公务尚且应接不暇,又加之心存诸多顾虑,即便于林瞻之事上颇为留意,却不能操之过急。

一日议政完毕,晏朝单独留下了朱庸行。二人并未在前厅谈话,而是去了园中的一座凉亭。下人上完茶,悉数退了出去,近侧再无旁人。

晏朝示意朱庸行坐下,方道:“近几日同巡抚与诸位官员商议税制,本宫深感受益良多。今早已拟了份奏章呈上去,便看圣意如何了。”

朱庸行略感意外,但还是点头回道:“是,圣旨早些颁下,政策也好早些推行。只是,户部李尚书一直在南京,未曾与我等一同商议,不知他对此策有何看法……”

“这你不必忧心。李尚书身担重责,在南京公务繁忙,不便前来苏州,本宫已将商议结果告知于他,他并无异议。”晏朝简洁道。

朱庸行何等精明,闻言便也不会再追问。

“是臣多虑了,”他立刻换了个话题,“新策必得再经内阁商议完善,不知殿下有几分把握能通过?”

晏朝微抿口茶,轻声道:“不好说,这把握不是本宫说了算的。但无论如何,苏州的问题都得解决,只一味等圣旨是不成的。有些问题议起来,永远也没个头。”

朱庸行不禁吃惊地擡头望她一眼,一时不敢接话。

晏朝则神色缓然:“这里不是在前厅,没那麽严肃。本宫单独召你过来,就是不想人多了拘谨。”

这几日,太子时不时也私下问过朱庸行一些事情,言辞比在衆人面前略显随和。起初朱庸行觉得太子是有意拉拢他,後来想想又恐是自己多心,因而一直谨慎应对。

是以,他中规中矩地答了声“是”。

“本宫看过黄册,破的破乱的乱,有的年久失修腐烂破损,还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来造假的痕迹,长此下去,必然积弊愈深。而这,还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件而已。”

这次朱庸行终于能接上话:“所以殿下命通判赵知彰重新清丈土地,整造田地圩册,以使田有定数,赋有常额。”

“是他毛遂自荐在先,”晏朝面t色悦然,“本宫听过赵知彰的事迹,他从前在长洲县处理土地纷争时颇有经验,当地百姓对他的评价也很不错。这些天商讨新策他亦出力不少,瞧着是个有才干的,本宫以为可以准允。”

“殿下信任委重,是赵通判之幸。”

他之前暗自观察,起初太子轻易针对通判周经时,他还以为太子易受言语蛊惑,後来才知道,太子提前早就调查过一些人了。周经的所作所为太子一清二楚,所以才拿他敲打其他人。

任命赵知彰,太子明显也是有准备的。

但太子眼下所操心的这些事,原都是户部的职责所在。而两京户部尚书却都在南京城内,堂堂太子亲力亲为这些琐事,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底下人自然不会说什麽,即便议论起来,也只会说太子勤谨爱民,事必躬亲。

朱庸行定了定神,垂首思忖片刻,进言道:“殿下,清丈土地和招复流民皆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当务之急是今岁的赋税,秋税本已征收一部分,不料中途突生变故。即便推行新法,最早也得等到下一次……”

“为安抚民心,减免税粮是最快且最稳妥的法子。”

乱子毕竟出自民间,只处置贪官污吏可并不能令百姓安心。

“臣亦是此意。只是之前也有官员上书祈求减税,却被户部驳回了。”他神色稍稍黯然,心下暗道:这道理陛下和内阁不会想不到,然而最终还是派了太子前来,可见京城那边是不大愿意的。

“本宫已奏请,减免苏州府古额官田积年逋赋,同时,按宣宁十七年敕谕,纳粮一斗至四斗者,减十分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分之三,可于原本漕粮中免除,以减轻百姓运粮之苦。①”

朱庸行眼睛一亮。

这敕谕虽是宣宁十七年所发,但当年便因种种原因未曾在地方切实推行,之後一直搁置。如今这情况再提起来,可能比当年更容易些。最令他觉得安稳的原因,是不必担心担上“变乱成法”这条罪名。

不过,也未必有十分的保证。

晏朝看出他的忧虑,只说:“内阁自然会有考量,本宫必定尽力而为。”

她绕过了李时槐,内阁里的阻力或许会少些。然而这样,怕是会惹皇帝不快了。

亭外晴光潋滟,鸟雀啁啾,微风拂来荷香缕缕。

两人交谈良久,朱庸行心下的戒备已悄无声息地放下几分。

再三思虑後,他忽然道:“殿下,现如今各项事务已安排下去,但所任命的皆是府衙高官,负责具体工作的低官小吏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各地专设的治农官。臣想向太子举荐一人,只是此人身份特殊,目前也并不在任……”

晏朝眉梢一动,脱口而出:“林瞻?”

朱庸行愕然擡头。他顿时意识到,不该惊讶于太子居然知晓此事,而是该思考太子似乎也颇为关注此事,并且或许有意在等他先开口。

朱庸行离座,垂首俯身拜下去:“臣有罪。”

作者有话说:注:

①《明宣宗实录》,略有改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