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合拢,孙连城站在原地,目光落在楼层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
他没有动,直到数字停在“”,门再次打开,他才迈步走出。
走廊尽头已空无一人。
那道穿唐装的身影消失得彻底,仿佛从未出现。
他没回头,径直走向办公室,脚步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得稳。
推开门,他反手锁死门锁,没开主灯,只拧亮了桌角的台灯。
昏黄的光晕笼罩着办公桌一角,刚好盖住电脑屏幕边缘。
他从中山装内袋取出u盘,指尖擦过金属外壳,确认没有划痕或异常触感后,轻轻插入加密端口。
系统启动缓慢,进度条一格格爬升。
他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五点零七分。距离会议还有一个小时二十三分钟。
他知道不能再等。
赵立春的电话不是警告那么简单,那是试探,看他会不会收手。
而楼梯口那个身影,绝不是巧合。
有人在盯他,也在盯这份数据。
他必须赶在对方反应过来前,把最关键的证据链闭合。
屏幕加载完毕,本地解析程序自动运行。
这是他自己编写的离线脚本,绕开了市委专网的日志追踪机制。
只要不联网,任何操作都不会留下记录。
他调出“hdb-zx-o”绿色通道的历史备案库。
这个编号曾出现在妻子无意翻到的那张纸片上,
也是丁义珍最早启用的特殊审批通道之一,名义上用于“重大民生项目紧急推进”,
实际上成了他绕过集体决策、私自批地的核心工具。
系统开始筛选近三年以“旧城改造”名义申报的项目。
七份文件跳出列表,全部标记为“已归档”,但状态异常:
纸质编号缺失,电子签章时间与会议纪要日期不符,且均未经过区常委会讨论流程。
孙连城逐一点开。
第一份,北山片区安置用地调整方案。
原计划面积五十亩,用途为保障性住房建设。
审批稿中,面积改为三百五十亩,用途变更为“商业综合开配套工程”。
签字栏赫然是丁义珍的电子签名,笔迹特征与此前比对模型吻合度达百分之九十二以上。
他切换至财政拨款凭证扫描件。
同一地块,拨款金额从一千二百万元飙升至八千六百万元,资金流向一家名为“恒远置业”的公司账户。
该公司注册信息显示法人代表为丁义珍妻弟,
注册资本五百万元,实缴资本仅三十七万,却承接了过两亿的土地开权。
第二份,东湖新城绿化带征迁补偿案。
原定补偿标准为每亩三十万元,
文件中被修改为每亩一百二十万元,总支出虚增近九千万。
受益企业为“宏远建设”,正是此前妻子在抽屉里看到文件名称的那家公司。
第三份,西郊工业园土地置换协议。
原本是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项目,审批稿中却加入了“合作开”条款,允许私营企业以极低价格取得七十年使用权。
签约方又是恒远置业。
七份文件,每一份都存在相同模式:
面积放大、用途变更、审批跳过常规流程、资金流向关联企业。
更关键的是,这些项目的纸质档案在区档案馆查无存根,只有电子版留存于内部系统,且上传时间集中在深夜或节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