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第五十八章他从来都不是什麽君子……
走进了宣室,开春回暖,炭盘已经撤下。
大殿幽深,仍是阴冷。
萧珣边走向御案,边问:“太仆丞那里,有消息传回来吗?”
尚书令很快捧来了公孙诏从燕地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疏。
公孙诏自那日受了萧珣之命,即刻从淮阳国骑马前往燕国,一路风尘仆仆,几乎夜以继日。
到达燕国国都蓟城,已是八日之後。
淮阳国的国都陈县,到燕国的国都蓟城,要经太行东麓,渡大河,漳水,路途大约两千里。
恰恰与燕国蓟城,到上郡肤施县的路途相似,同样经太行东麓,渡大河,汾水。
两个月以前,燕王令燕国都尉率领五千骑的大军前往上郡肤施,据称是“听到了瞿清川谋反,恐瞿阳生了反心,对天子不利,因而日夜行军,清剿反贼”。
其中,一支十馀人的先锋精锐,“只用了七日”,便到达了肤施。
与从长安城整备出发的长水宣曲胡骑,几乎不分前後。
等长水宣曲的胡兵快要夺下肤施时,燕国那五千骑离上郡仅有百里。
太仆丞千里走单骑,日夜兼程,尚且需八日之久,燕都尉所率的十馀人的先锋,却只用了七日。
五千大军亦是千里奔袭,比之他们的先锋,晚了一旬。
燕地的马,亦多为匈奴马,腿短耐跑,却不善于突击,绝无可能日行三百里。
何况,那个时候,恰是千里冰封,道阻且艰。
只有一种可能。
燕王在瞿清川谋反伊始,就整备了军队。
燕军的骑兵,并不在蓟城,甚至不在燕国境内,恐怕是早已到了太行山麓,伺机而动。
太行山东麓大部分位于太原郡,地形崎岖,向来是天堑。
那时候,因为雁门与定襄,匈奴进犯。太原郡首当其冲,忙于征发材官,练兵武装。
而上将军,执金吾赵彦,则带着北军两万兵马,取道上郡。
燕地骑兵,若是趁虚而入,分散驻扎于太原的山谷,深坳,并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从匈奴大军向东进犯,赵彦带着浩浩北军,到达雁门定襄,再到瞿清川正式以“立先太子之子萧钰”的名义起兵,中间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五千骑兵,数目不小。
燕军既要不为人知,伺机而动,不可能带足了粮草。
时值冬日,从燕至上郡,一路只能取道北地,哪怕是太行山山麓,水草也并不丰裕。
五千战马,每日需干草精料近二十万斤。
至于五千骑兵呢,奏疏上没写,萧珣倏忽想起来了瞿阳的话,十个壮年从军男子每日需要米粮三斛。
那麽,五千骑兵,每日至少需一千三百斛米。
若是太原郡中无人与燕军接应,燕军最後出现在上郡肤施战场,继而出现在了长安城郊,何以仍是兵强马肥的姿态?
又是谁有这个能力,给予这般规模的粮草供给?
七日。
为何是七日?
长水宣曲胡兵从长安拔营,到达上郡肤施,六百里路,两千骑兵,最快需要七日。
萧珣阖了眼,细想,燕军到达上郡的七日前,差不多正好是萧珣“披发赤足,惶惶出逃”的谣言传至了燕地之时。
想来,燕王与朝中许多人一样,认定了,长水宣曲胡兵必定令出于瞿阳。
而瞿阳发兵,无论是捉拿瞿清川,还是助其一臂之力,都不可能下死令。
瞿清川,他毕竟是瞿阳膝下唯一的儿子啊。
那麽,瞿清川手中的“萧钰”,极有可能最後为瞿阳所用。
燕王的军队中,先到达的十馀人精锐,却趁着长水宣曲胡兵大肆攻城之际,不知是不是打着“瞿清川借军,前来支援,商量後续大军如何调度”这样的旗号与说辞,长驱直入,顺利进了瞿清川的敌营。
杀的人,却不是瞿清川,而是萧钰,这个瞿清川的提线木偶。
瞿清川谋反,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笼络将士,笼络民心,不可能起兵自立,而是另立萧氏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