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重生之大唐中兴 > 第103章 名臣风范星火微光(第2页)

第103章 名臣风范星火微光(第2页)

接下来的两日,杜丰异常忙碌。

他亲自参与了苏瑾主持的第一次安抚使署会议,与城中被征召的士绅、旧吏见面,听取他们对恢复民生、整顿吏治的建议,并当场拍板了几项紧要措施:减免本年度赋税徭役,鼓励流民返乡复耕,由官府提供少量种子和农具;甄别原范阳节度使府下的低级官吏,只要无大恶且愿意效忠朝廷者,暂留原职,以维持行政运转;组织人手,优先修复被战火损坏的城墙、官衙及主要道路。

同时,他也着手整编军队。除了本部兵马,还有大量降卒需要消化。他采纳了与郭子仪商议后的方案,对降卒进行严格甄别:将史思明嫡系、胡兵骨干单独看管,准备押解回京;其余河北本地士卒,则打散编制,补充进各军,但暂时不赋予核心作战任务,主要负责辅助和守备;另选其中较为精壮、背景相对清白者,单独编成一军,由赵铁柱兼任指挥使,进行严格操练,观其后效。

经济方面,柳明澜通过兴业社的渠道,第一批紧急筹措的粮食、药材和布匹已经运抵范阳,极大地缓解了赈济压力。杜丰指示,这些物资由安抚使署统一调配,优先供应军需和赈济百姓,同时尝试在范阳重启官方主导的互市,用部分缴获的丝绸、瓷器,向周边部落换取牛羊马匹,以充实军资和改善民生。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杜丰展现出了越其年龄的成熟与老练,军政民政,处理得井井有条。他的威望,在范阳城内,在唐军之中,乃至在初步接触的河北士民心中,与日俱增。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面对案头那件染血皮囊时,那沉稳的面具下,是无法与人言的牵挂与隐忧。

第三日黄昏,赵铁柱终于回来了。

他带着一身山林间的泥泞和疲惫,径直闯入杜丰的书房,甚至来不及行礼,声音沙哑而沉重:

“大帅!我们……找到了一些东西!”

杜丰猛地从地图前转过身,心脏几乎漏跳一拍。他看到赵铁柱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用油布包裹的物什。

油布打开,里面是半截断裂的、样式奇特的短刃匕——这是凌素雪贴身携带的备用武器之一。匕上同样沾着早已干涸黑的血迹,刃口有多处崩缺,显然经历过惨烈的搏杀。除此之外,还有几片被撕裂的、带有“察事司”暗记的黑色衣角。

“在哪里找到的?”杜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在鹰愁涧中段,一处突出的岩石平台上。平台上有激烈打斗的痕迹,血迹……很多。”赵铁柱虎目含泪,艰难地说道,“我们放下了能找到的所有绳索,也只能下到那里。再往下,雾气太浓,岩壁湿滑如镜,根本无法立足。我们在平台及上方区域反复搜寻了整整一天,只……只找到这些。未见……未见凌司主。”

又是未见!

杜丰接过那半截匕和破碎的衣角,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至全身。证据似乎越来越指向最坏的结果——她即便没有当场殒命,也必然身受重伤,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生存几率微乎其微。

“平台下方,探查过了吗?”他不甘心地追问。

“试过了,大帅。”赵铁柱摇头,脸上满是无奈和痛惜,“扔下火把,瞬间就被浓雾吞没,根本看不到底。扔下石头,很久才能听到微弱的水声,深不见底啊!弟兄们……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杜丰闭上了眼睛,久久没有说话。书房内,只剩下两人粗重的呼吸声和烛火噼啪的轻响。

希望,如同风中残烛,越来越微弱。

良久,杜丰才缓缓睁开眼,眼中已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只是那深处,仿佛凝结了一层永不融化的寒冰。

他将断刃和碎布仔细地重新用油布包好,与那件皮囊放在一起。

“我知道了。”他声音低沉,“铁柱,你和弟兄们都辛苦了,下去好生休息。搜索……暂时停止吧。”

赵铁柱猛地抬头:“大帅!”

杜丰抬手制止了他,语气斩钉截铁:“范阳初定,河北未安,朝廷旨意未至,无数双眼睛盯着我们。不能再为了渺茫的希望,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动摇军心民心。”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夜幕,仿佛能穿透这黑暗,看到那迷雾深锁的鹰愁涧。

“但,悬赏不变。通告燕山诸县、村寨,若有能提供凌司主确切消息或寻得其人者,无论生死,赏金翻倍,授田百亩。”

他顿了顿,声音极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活,我要见人。死,我也要见尸。”

“在得到确切答案之前,我绝不会放弃。”

夜色浓重,范阳城在血与火之后艰难喘息,而属于杜丰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内政、外交、军事、人心,千头万绪,等待着他去梳理,去掌控。而那缕微弱的星火,是否真的已在燕山深处熄灭,还是仍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顽强地燃烧?

答案,依旧隐藏在迷雾之后。

喜欢乃翁,大唐中兴了!请大家收藏:dududu乃翁,大唐中兴了!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