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行在的钦差,比杜丰预料的来得更快。
就在赵铁柱带回凌素雪那断刃与碎布后的第二天午后,一队衣甲鲜明、打着天子旌节的骑队,便浩浩荡荡地抵达了范阳南门。为者,是一位面白无须、眼神略显阴鸷的中年宦官,正是肃宗身边日渐得势的内侍监,程元振。其身后,除了宫廷仪仗,竟还跟着约莫千人的神策军骑兵,盔明甲亮,与刚刚经历血战、风尘仆仆的北伐将士形成了鲜明对比。
消息传来,杜丰与郭子仪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凝重。朝廷的反应度,以及派来的人选和这支“护驾”的神策军,都透露着不寻常的意味。
“走吧,郭令公,”杜丰整理了一下并未穿戴甲胄的紫色官袍,语气平静,“你我当亲迎王旗。”
两人率领在范阳的主要文武官员,迎出帅府。程元振早已下马,手持黄绫圣旨,面带一种程式化的、居高临下的笑容,站在那里。
“圣——旨——到——!河北道行军大总管杜丰,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及北伐诸将接旨!”尖细的嗓音拖长了调子,在略显空旷的街道上回荡。
杜丰、郭子仪及身后众将齐刷刷躬身行礼:“臣等接旨!”
程元振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圣旨前半部分,自然是慷慨激昂地褒奖北伐大捷,盛赞杜丰、郭子仪及全体将士的忠勇,称此战“功在社稷,泽被苍生”,宣布大赦天下,与民更始。中间部分,则是对有功人员的初步封赏:加封杜丰为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爵代国公,实封一千五百户;加封郭子仪为太尉,仍兼中书令,增实封;其余如赵铁柱、张顺等将领,皆有擢升赏赐,阵亡将士抚恤优厚。
这份封赏不可谓不重,尤其是杜丰,以弱冠之龄,位列三公,拜相封公,实属罕见,足见朝廷(或者说肃宗)在明面上对其功绩的肯定与需要。
然而,圣旨的后半部分,才是真正的重点。
“……着即组建河北道观察处置使司,以司徒、同平章事杜丰兼领河北道观察处置使,总揽河北军政民事,安抚流亡,恢复生产,绥靖地方……范阳节度使一职,暂由太尉、中书令郭子仪权知,整饬军备,清剿残寇……钦此!”
“臣等领旨,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再拜。
旨意宣读完毕,程元振脸上的笑容真切了几分,上前几步,虚扶起杜丰和郭子仪:“杜司徒,郭令公,快快请起!陛下在扶风闻听范阳大捷,龙颜大悦,连呼‘砥柱’!特命咱家日夜兼程,前来宣旨犒军。”
“有劳程监军奔波。”杜丰神色淡然,不卑不亢。他敏锐地捕捉到程元振称呼郭子仪为“令公”,而对自己则用了更显尊崇的“司徒”,这细微差别,耐人寻味。而且,这圣旨看似对他恩宠备至,将河北民政大权尽数交付,实则却将最为关键的、原本由他兼领的范阳节度使一职,明确交给了郭子仪“权知”。这无疑是对他军权的一种分割与制衡。
“分内之事,何谈辛苦。”程元振笑着,目光却似有似无地扫过杜丰身后的将领,以及远处正在清理战场的士兵,“杜司徒真是用兵如神,短短时日,便能攻克这叛军巢穴,真是让我等深居宫禁之人,大开眼界啊。”
这话听起来是恭维,实则暗藏机锋,隐隐点出杜丰权势过盛,已引起内廷不安。
杜丰恍若未觉,只是侧身引手:“程监军一路劳顿,还请入内歇息,容杜某略备薄酒,为监军接风洗尘,并详述范阳战况及后续安排。”
“好说,好说。”程元振点头,在众人簇拥下,昂步入帅府。
接风宴设在了帅府正堂,虽因战事初定,酒菜不算十分精致,但气氛尚算融洽。杜丰与郭子仪陪着程元振坐在上,下方是北伐军主要将领以及程元振带来的几名神策军将领。
酒过三巡,程元振放下酒杯,状似无意地问道:“杜司徒,咱家来时,听闻史朝义仍在逃,河北诸州亦未完全平定,不知司徒接下来有何方略?陛下可是期盼着河北早日彻底安宁啊。”
杜丰心知戏肉来了,放下筷子,从容答道:“监军所言甚是。史朝义北逃,我已遣精锐斥候追踪,并令张顺将军率部清剿周边溃兵,防止其死灰复燃。至于河北诸州,范阳既下,其余州郡多呈观望之态。我意,当以抚为主,以剿为辅。已命苏瑾组建安抚使署,赈济灾民,恢复秩序,并准备派遣使者,携陛下赦免诏书,前往各州宣慰,望其早日归附朝廷正朔。”
“哦?以抚为主?”程元振微微挑眉,“司徒仁德。不过,咱家听说,那史朝义似乎与北边某些部落,还有些不清不楚的牵扯?若是其勾结外寇,卷土重来,岂不遗祸无穷?”
他这话,直接指向了史思明勾结黠戛斯的核心问题,也是杜丰最为警惕之处。
杜丰神色不变,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那个锦盒,打开,露出里面的信件:“监军明鉴。此乃从史思明府中搜出的,其与黠戛斯部落勾结,意图裂土卖国的铁证!此事,我麾下‘察事司’主事凌影,亦曾冒死深入敌后查证,并于野狐峪焚毁其盟书,重创其勾结企图,可惜……凌主事也因此下落不明。”他提及凌素雪时,语气微微一顿,但很快恢复平静,“正因如此,对史朝义及其可能的外援,绝不可掉以轻心。郭令公坐镇范阳,整军经武,正是为了应对此等变故。我已行文朔方、河东诸镇,请其加强戒备,防范黠戛斯异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将证据和盘托出,既表明了对此事的重视,也将郭子仪推到了应对潜在军事威胁的前台,自己则牢牢抓住“安抚”和“外交协调”的大义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