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
月下共饮之後,又过了两日。朝堂上对包拯的攻讦愈演愈烈,甚至隐隐有牵连八贤王“举荐不力”的苗头。太後那边也几次派人来问询进展,言语间施压之意明显。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
赵祯看着案头新送来的几份密报,脸色深沉。一份是暗卫查探的进展,那个引路太监如同人间蒸发,线索几近中断;另一份则是关于朝中几位官员近日异常频繁的私下联络;还有一份,来自边境,提及辽国使团不日即将抵达汴京。
多事之秋。
他揉了揉眉心,对肃立一旁的包拯和八贤王沉声道:“包卿,展昭之事,朕交你暗中继续调查,不必受朝堂言论干扰,一应所需,可暗中调动皇城司部分人手。朕要的是真相,越快越好。”
“臣,遵旨!”包拯精神一振,皇上将此案暗查之权明确交予他,便是最大的信任与支持。
“八皇叔,”赵祯看向八贤王,“朝中那些鼓噪之人,劳您多费心盯着,看看他们背後,到底是谁在煽风点火。辽国使团将至,朕不希望内部先乱起来。”
“老臣明白。”八贤王颔首。
待包拯与八贤王领命退下後,赵祯独自坐在龙椅上,望着跳跃的烛火,陷入沉思。展昭必须尽快摆脱嫌疑,否则不仅他本人毁了,开封府也可能倒下,更会在辽使面前显露大宋内部不和。
内门无声开啓,轩辕天一走了进来,依旧是那身夺目的红衣。
“怎麽,还没有头绪?”她走到他对面坐下,自行倒了杯茶。
赵祯擡眸看她,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去看过展昭了?”
“嗯。”轩辕天一抿了口茶,“看着他喝了几口闷酒,开解了一下。”
“他情况如何?”
“比你想的要坚强。”轩辕天一放下茶杯,目光清明地看着他,“但再坚强的人,也扛不住无止境的污蔑和拖延。我们必须尽快破局。”
赵祯与她对视,彼此眼中都看到了相同的决心和权衡。
“朝堂上的压力,朕还能顶一阵。但太後那边,还有即将到来的辽使……时间不多了。”赵祯缓缓道,“暗查需要时间,而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所以,需要一条捷径。”轩辕天一接口道,语气平静无波,“一条能立刻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让所有针对他的污蔑不攻自破的捷径。”
御书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烛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两人同样冷静而深邃的眼眸。
赵祯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他明白她指的是什麽。这个念头,在他决定禁足展昭而非下狱时,就已在他脑海中盘旋。这是最快丶最有效,也是……最彻底的方法。
“你想好了?”他问,声音听不出情绪。
“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对他丶对开封府丶对你稳定朝局,最有利的选择。”轩辕天一回答得没有一丝犹豫,“毕竟,”她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我轩辕天一的人,怎可容他人随意污蔑糟践?”
赵祯深深地看着她,看到了她眼中的决绝,也看到了那决绝之下,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完全明晰的丶对展昭的维护与情愫。他心中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有释然,有苦涩,更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
作为帝王,他做出了最有利的选择;作为……朋友,或许他也成全了某种注定。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帝王的清明与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