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破帷的意思 > 第192章 他们连土都教坏了(第1页)

第192章 他们连土都教坏了(第1页)

林昭然将最后一捧山土覆在幼苗根须上时,草棚外传来马蹄声。

阿梨举着油布跑进来,雨水顺着帽檐滴在她沾泥的鞋尖上:“程先生的信差到了,说是急件!”

她擦了擦手,接过那封浸着潮气的信。

程知微的字迹如刀刻,在宣纸上洇开几点水痕——河东巡访见闻。

她的指尖扫过“犁尖刻律”四字,忽然笑出声,尾音撞在草棚的竹梁上,惊得梁上的燕巢簌簌落灰。

“阿梨,把去年晒的野梅干装一罐子。”她将信笺折成小卷,塞进随身的檀木匣,“程先生最烦文书冗长,能写‘犁地是写,插秧是读,收成是考’的老农,该配点酸甜。”

窗外的雨幕里,信差的背影已没入山雾。

林昭然望着匣中另一叠未拆的信——柳明漪的密报、孙奉的京中急讯,都压在程知微那封上面。

她却先拆开柳明漪的,丝帕裹着的纸团里,是半片晒干的稻叶,叶面上用朱砂点着“节气口诀”四字。

“好个柳绣娘。”她将稻叶对光一照,叶脉间竟隐着细小的墨字:“清明问税源,谷雨辨公私……”雨珠打在草棚顶,她数着节拍念完,忽觉后颈一凉——这哪里是口诀,分明是把《问学》的骨血揉进了农时的脉搏里。

草棚外传来阿梨的惊呼。

她掀帘出去,正见小丫头蹲在泥地里,捧着半块烤糊的陶片。

“方才烧火时从灶膛里扒的,”阿梨抹了把脸上的雨,“您看这纹路——像不像前日教我们认的‘公’字?”

林昭然接过陶片。

焦黑的陶土上,裂纹恰好勾出“公”的结构,仿佛是火与土在自行书写。

她想起孙奉信里提到的“土样检测”,指尖轻轻划过陶片的断口:“他们查土,却不知土自己会说话。”

暮色漫进山谷时,孙奉的信终于被拆开。

黄绢封套里掉出粒晒干的泥丸,她捏碎,细土间飘出若有若无的墨香——是《问学》里“民以土立”的段落,被碾成了极细的纸灰。

信尾写着:“已改堆肥之法,酵时诵书,心诚则土灵。”

她将泥丸残末撒在新栽的幼苗旁。

雨丝裹着泥土的腥甜,她忽然听见山脚下传来童谣——是柳明漪改的节气歌,混着牛铃与捣衣声,从青石板缝里钻上来,又顺着雨帘爬上草棚。

“阿梨,去把灶上的姜茶端来。”她转身时,瞥见石缝里的幼苗又拔高了半寸,叶片上凝着雨珠,倒映出她微弯的眼角,“再给东头张婶送一盅,她前日说腿腕子疼。”

阿梨捧着陶壶跑远后,林昭然摸出程知微那封信,重新读了一遍。

信末附了张草图,画着金黄的田畴里,“女子可学”四个大字由不同谷物铺就——粟穗的“女”,麦芒的“子”,豆荚的“可”,稻浪的“学”。

她想象着秋阳下,航鸟掠过田垄时的惊鸣,指尖在“县令欲焚田”处顿住。

山风卷着雨丝扑来,她裹紧青布衫。

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是柳明漪的联络人到了。

那妇人递上竹筒时,袖口沾着稻花的碎瓣:“里正说要禁歌,可孩子们背得比《千字文》还熟,塾师直叹气,说‘他们不是在学,是在活’。”

林昭然将竹筒收进匣中,忽然听见草棚后传来细碎的响动。

她绕过去,正见几个光脚的孩童蹲在泥地里,用树枝画着“问”字。

最小的那个抬头,鼻尖沾着泥点:“昭然姐姐,我们能在您的石缝里种‘问’吗?”

她蹲下身,握住那孩子的手:“种吧。等它们根穿岩层那天——”她望着雨幕中起伏的群山,“整座山都会替我们说话。”

夜更深时,雨停了。

林昭然坐在草棚前,借月光整理今日收到的所有讯息。

孙奉的密信里提到,沈砚之近日频繁召见太常寺的农官;程知微说河东县令已被百姓围在田头,连官印都沾了泥;柳明漪的竹筒里,新的口诀正在往淮南传。

她忽然想起沈砚之书房里那幅《农政全书》的拓本,想起他曾说“土性如人性,须以礼法绳之”。

此刻山风掠过石缝里的幼苗,她仿佛看见千里外的京城,沈砚之正站在御田边,望着新翻的泥土皱眉——那里的土太干净了,干净得没有“问”的根。

草棚外的流萤忽明忽暗,像无数未写完的“问”字。

林昭然将最后一封未拆的信推到匣底——那是裴怀礼的,说沈砚之命人从江南运来官制肥,要在御田试种。

她望着石缝里的幼苗,轻声道:“等你的根须触到御田的土那天……”

山脚下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她站起身,将檀木匣锁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